乐都中岭:“65”洋芋丰收了

乐都中岭:“65”洋芋丰收了
马铃薯丰收了。

深秋时节,海东市乐都区中岭乡马家洼村一派丰收景象。放眼望去,农田里到处是村民忙碌的身影:随着泥土的翻动,一颗颗金黄圆润的马铃薯破土而出。一名村民怀里抱着几颗土豆说,“‘65’马铃薯又在咱村里结果了,多亏了青海日报社、西海都市报社扶贫干部的付出。”

因地处山区,都是靠天吃饭的旱地,依靠土地增收困难,马家洼村外出打工的年轻人较多,山上多是留守老人和儿童。由于人均耕地不多,一些村民更愿意将土地流转或免租交给别人耕种,自己就可以无所牵挂安心外出打工。同时,地处偏远,交通滞后成为中岭乡马家洼村的发展瓶颈。

早些年,这里种植的“65”马铃薯备受农户的青睐。但随着“青薯9号”“青薯10号”等新品种马铃薯的普及,“65”马铃薯在这片土地上渐渐消失了。收获季节,谁要想吃“65”洋芋,就得四处打听,即使有亲朋好友相赠,也只能享一两次口福。

“相比‘65’马铃薯,‘青薯9号’‘青薯10号’产量高、成熟早,群众更愿意种,但价格一直不高。‘65’马铃薯有它自身的优势,品质高,口感好,在当地有着很好的口碑,但“65”产量低,个头小,群众逐渐弃种了。”西海都市报社驻马家洼村第一书记张卫平说。

既然这么受欢迎,为什么不打“怀旧牌”呢?走访农户,调研市场,张卫平觉得在马家洼种植老牌“65”马铃薯,可以通过精选包装,提高单价,增加土地附加值。

“去年年底,驻村工作队与马家洼村两委商讨后,觉得种植‘65’洋芋是一条反其道而行的增收新路。”张卫平说,最后确定通过合作社的形式,集中连片种植“65”马铃薯,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带动群众增收。

连片种植,需要解决批量种子的问题。张卫平和村干部走访了解到,“65”马铃薯在中岭一带基本消失了,大规模种植需要批量种子。

“这可咋办?不能因为缺少种子而放弃。”张卫平将情况反映给西海都市报社党支部。

“急村民所急,想村民所想。”西海都市报社党支部、编委会通过寻求多方帮助,从互助调运“65”马铃薯种子,解决了种子的问题,并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帮助马家洼村成立了马铃薯种植专业合作社,马家洼村两委将这批种子折价入股到合作社,以期实现村集体经济破零。

乐都中岭:“65”洋芋丰收了
西海都市报社、马家洼驻村工作队和中岭乡政府支持、协调修建的百吨马铃薯储藏窖。

2018年年底,马家洼村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扶贫模式,成立了腾马马铃薯种植专业合作社。马家洼村有意愿的村民把土地以流转的形式交给合作社统一经营,而赋闲在家的村民可以到合作社打工挣钱。

“今年试种,共流转了100亩土地,全部种上了‘65’洋芋。今年雨水多,收成好,亩产平均达到2000斤左右。”腾马马铃薯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积平说。

自小在中岭乡长大,李积平和同龄的村民对“65”马铃薯有着怀旧情结,他希望保留这个老牌品种。在李积平的印象里,以前好多农户种少量“65”马铃薯留给自己吃。即便有多余的,往往也是送给亲朋好友,很少往外卖。李积平说,“65”马铃薯是老品种,开发于1965年。由于产量低,未形成规模,久而久之,“65”成了当地群众眼中的稀罕物。

李积平却深信,“65”马铃薯有着潜在的优势,尤其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对物质的要求更高了。在青海日报社、西海都市报社党支部、中岭乡党委、乡政府和马家洼村党支部的支持下,以合作社为依托,他将带动村民致富的希望瞄准在了“65”马铃薯身上。

经过半年多的孕育,成片种植的“65”马铃薯丰收了。这两天,李积平忙里忙外,到处开车送马铃薯。为了推介“65”马铃薯,他去过成都、沈阳。每到一个地方,李积平总带着一两袋“65”马铃薯去,让客户亲自品尝。久而久之,市场也渐渐有了方向。

李积平是一名党员,也是村里的一名致富带头人。他说,在乐都等地,年纪稍大一些的人基本都知道“65”马铃薯。前两天,他拉着一车“65”马铃薯到乐都城区,仅他住的小区里就出售了两吨。这两天,陆续有人到他的储存点来购买。看着还有人青睐“65”马铃薯,他更有信心了。

抓党建促脱贫攻坚,马家洼村一直在尝试。记者在马家洼村的“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扶贫模式实施方案中看到,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扶贫模式,马家洼村将充分利用合作社的平台,引导有劳动意愿和劳动能力的群众加入到合作社,借合作社的“大手”拉起群众的“小手”,提升群众的生产经营能力,带动群众增收。针对失能贫困人口,引导农户将承包地通过流转或入股的形式,交由合作社统一经营,由合作社保证资产收益。

“合作社种收需要务工人员,从耕种、锄草到秋收,有意愿的村民先后有三十多人在家门口务工,日工资100元左右,务工总支出四万多元。为了解决秋收后洋芋储藏问题,今年通过报社、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的支持,协调两个百吨马铃薯储藏窖项目。施工期间,给村民的务工支出大概两万多元,就近取材,一些村民家留存不用的红砖派上了大用场,全部作价卖给了合作社,这项支出大概两万多元。”李积平说,土地规模化经营,逐步开始改变传统经营模式。

乐都中岭:“65”洋芋丰收了
马家洼村腾马马铃薯合作社挂上了“65”马铃薯牌子。

“‘65’马铃薯大有文章可做。”有了初步的尝试,李积平信心更足:“今年合作社注册了中岭‘65’马铃薯商标,等种植规模稳定后,合作社将在宣传、包装上下功夫,打算将中岭产的‘65’马铃薯销售进省内的超市和蔬菜市场,逐步形成中岭品牌。”

为贯彻落实精准扶贫工作,在青海日报社党组的支持下,西海都市报社党支部和马家洼村党支部探索推广“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扶贫模式,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引领带动作用,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导农民合作社参与精准扶贫工作。以合作社为依托,争取扶贫项目和资金扶持作为村集体股份,调整种植业结构,种植适合山区自然条件的高附加值农产品,依靠报社宣传优势,打造产品品牌,提高土地产出,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和村民致富增收。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西海都市报,不代表青海网的观点和立场。

(3)
韩生福韩生福
上一篇 2019-10-16 09:52
下一篇 2019-10-16 10:1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