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在青海】小银鱼折射乡村振兴鲜亮底色 ——“乡村行 看振兴”系列报道

【乡村振兴在青海】小银鱼折射乡村振兴鲜亮底色 ——“乡村行 看振兴”系列报道
俯瞰龙羊湖。 洪玉杰 摄

夜幕降临,点点渔灯散落龙羊湖面,仿佛星辰大海般温馨、浪漫。

每年深秋,生活在龙羊湖附近的人们等来了生长于“高峡平湖”的美味——小银鱼,此时的鱼肥硕鲜嫩,油炸后,味香浓郁,吃上一口,足以解等候整整一年的馋!

龙羊湖的小银鱼学名池沼公鱼,其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加工方便,颇受省内外食客的喜爱。不过,小银鱼对生长环境也很“挑剔”,生长于水质良好,水生态系统完善的龙羊水域,因此常常“一鲜难求”。

龙羊峡水库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水域面积达383平方公里,水体纯净,水质优良,而且还有丰富的渔业资源。每年8月20日至11月20日是捕鱼期,这一时间段,生活在龙羊湖边的家家户户都会去库区布网捕鱼。

每天凌晨过后,人们还在睡梦中,龙羊峡岸边的帐篷里亮起灯光,渔民们开始为一天的生计忙碌起来。村民马兴就是一名渔民,“前一天‘下网’捕捞有三四十公斤的鱼,一上岸就有人统一收购,大概能卖三四百元钱。”这不,刚卖掉一次捕捞的鱼,又忙碌着为下一次捕捞做准备。

“别看这个小拇指大小的‘小银鱼’不起眼,遇到好的收成,一家一户3个月时间可以收入近10万元呢,是一笔相当可观的收入。”从最初用牛皮筏子、小木船,到后来投资建造铁皮机动船,从最原始的挂网捕鱼到迷魂阵捕鱼,再到现在的灯光网捕鱼,龙羊峡镇后菊花村党支部书记崇尚峰深有感触。

因水而起,因鱼而兴。近年来,海南州围绕建设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目标,持续推进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创建农牧业产业化发展,加速农牧业“生产—加工—冷链—销售”全产业链建设步伐,推动农畜产品“产加销”一体化发展。

在龙羊新村,利用40万元村集体经济发展扶持资金修建储藏冷库,减少渔业交易差价,现已初步产生效益。投资约2370万元先后实施水产养殖码头和渔业休闲山庄建设项目,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切实让渔业捕捞成为龙羊新村创富增收“金饭碗”。

今年6月,集农产品加工、展示、销售于一体的共和县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正式开园,依托藏羊、牦牛、青稞、油菜、冷水鱼等资源,致力于解决农牧业生产发展中结构单一、经营方式滞后、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畜产品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问题。而在这些深度加工生产线中,小银鱼就是其中一条。

“无刺无骨,还没有鱼腥味,真的好吃。”在共和电商平台上,网友纷纷点赞小银鱼,小银鱼系列食品成为热卖款。

小银鱼有了专业的生产线,通过精深加工生产线实现优势资源就地加工转化,带来了更多商机和经济增长点。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如今走进龙羊湖畔各个村落,借助于“小银鱼”的资源优势,一片片二层楼房错落有致,整齐干净的村落,丰饶的菜园子,从楼房里的落地窗向外望去,水天一色的龙羊峡水面尽收眼底,渔民们在“下网”与“收网”的渔歌唱晚间迈向更好的明天。

不仅如此,随着龙羊湖亮起的一盏盏渔灯,铺满湖面,仿佛星星“掉进”龙羊湖,组成了湖面万里星河,成为乡村旅游发展“打卡地”。

后菊花村特有的“七梁八湾”风景为例,由海南州阿客敦巴文化旅游有限公司与后菊花村集体合作共同投资开发,将“九曲里”景区打造成集码头、湖面观光、渔业、农业多产合一的乡村旅游景区。

正如共和县乡村振兴局局长徐海东所说:“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最重要的是产业兴旺,小银鱼就是最好的例子。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激发发展内生动力,这一条鱼折射着共和县乡村振兴的鲜亮底色,更是赋予了我们打造‘输出地’的底气所在。” ()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青海日报,不代表青海网的观点和立场。

(4)
煎蛋煎蛋
上一篇 2023-10-22 16:03
下一篇 2023-10-23 14:4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