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在青海】 “石窝”与“龙城非匠”的拥抱——“乡村行 看振兴”系列报道

【乡村振兴在青海】 “石窝”与“龙城非匠”的拥抱——“乡村行 看振兴”系列报道

田野织彩绸。陈俊 通讯员 费发燊/摄

在非遗匠人“指尖”绽放、携带浓郁地方特色的一个个文创产品与乡村“数字链”激情碰撞,石窝孕育出的“飞地经济”雏形初现。

当“头雁引领”与“雁阵紧跟”双重效应叠出下,“微田园、小规模、组团式、生态化”与 “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相互拥抱,石窝“画”出了乡村振兴新景。

10月5日,记者走进具有“传奇”色彩的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东沟乡石窝村。该村位于当地的著名风景区、也是最高的地理地标龙王山脚下,当地群众主要以季节性务工、发展生猪养殖、农作物及中药材种植以及新开发的文创系列产品等产业增收。

“铁子们,这款产品是袖珍型吸水兽,由我们村里的非遗匠人历时5天纯手工打造,它绝不仅仅是一款石头雕刻而成的产品,更多承载着非遗文化基因及助力乡村振兴使命,有需要的赶紧下单,9折下来只要150元,手快有手慢无。”

“这款由红、蓝、白、绿四种颜色组成的‘龙城非匠’铁罐内组合,分装青稞面、荞麦面、豆面、玉米面, 每桶2斤装仅需36元,是粗粮需求者及糖尿病人的不二选择,全部产自我们青海互助县东沟乡石窝村,这里是世界超净区,所有产品不打农药、无任何污染,手工磨出来的,属地道的绿色有机农产品。”

“这款是青海的土族盘绣产品,盘绣已有上千年历史,这里的非遗匠人土族绣娘,不用绷架直接拿在手上,运用‘两针两线’法,一针在上将一条线别在胸前用作‘盘’,另一针在下用作‘缝’。”

刚走进村中心的手工作坊基地内,就听见海东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派驻石窝村第一书记兼主播李强、队员兼助播铁永波和张海燕,正利用乡村数字链,替代村里的专职网上直播带货主播外出培训空档,暂时进行网上直播“龙城非匠”系列产品,开播不一会儿,互动交流不停,点赞量直线上升。

在即将完成布展的手工作坊基地内,记者看到醒目位置,摆放着体现红色党建元素的实物、彰显河湟农耕文化的农耕器具,另一展厅的货架上,摆满了带有“龙城非匠”标记的石器、盘绣、刺绣、手工艺制品、文创产品、菜籽油、杂粮等农产品。

李强说:“龙城非匠”品牌创意中的“龙城”,意指龙王山下的石窝村,“非”代表非遗和非凡,“匠”代表匠人或工匠群体,也有借用 “但是龙城飞将在”让人秒懂的古诗之意。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以来,石窝村两委及驻村第一书记李强紧紧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目标,依托非遗优势、利用自然资源、引入资金活水、注入文化灵魂,于2021年申请‘龙城非匠’区域公用品牌,产品涵盖石匠、盘绣、琨锅等19个大类。”东沟乡党委组织委员费发燊介绍,石窝村按照乡村振兴“一村一品”发展路径,把产业兴旺与村集体经济相融合,探索形成“党建引领、党员带动、公司运营、电商推进、群众参与”发展新模式。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基于此,李强及工作队员综合考虑石窝村自然资源、产业基础、群众意愿等条件,统筹用好用活村级资产资源,盘活闲置资源石窝村小学,通过召开党员群众代表大会集体分析石窝村优势和不足,提出石窝村振兴工作思路,帮助村集体出思路、定计划、选项目,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搭桥”,为群众共同富裕“铺路”。

“我们还申请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发展资金50万元,修建集农产品制作、销售于一体的手工作坊基地,并注册龙城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把‘龙城非匠’打造成生产加工、直播带货、市场销售、品牌营销的产业模式。”李强说,今年是他驻村石窝村的第7个年头,早把自己当成这里的村民了,工作之余琢磨着怎样依托“微田园”的产出,利用满山的石头,带领乡亲们通过勤劳的双手+智慧的头脑+数字乡村等资源,变致富短板为惠民强项,就近就地利用巧手匠人,将指尖技艺变为指尖经济,进而规模化、标准化发展,将“龙城非匠”品牌做成“大产业”,闯出一条“村美、人和、民富”乡村振兴之路。

而今,李强和他的队员又把发展目光瞄准了汽车民宿、稻草人、泡汤浴、采耳、越野车竞技于一体的旅游基地等全新项目打造上,同时把石窝村闲置小学利用起来,开办技工类学校进行电焊、电梯、锅炉类技能帮扶培训,让更多的人尤其是“40”“50”不易就业群众不但能长期稳定就业,而且还能拿到高薪。 ()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青海日报,不代表青海网的观点和立场。

(3)
煎蛋煎蛋
上一篇 2023-10-16 09:25
下一篇 2023-10-16 14:0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