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工程让湟水两岸“颜值”逆袭——数说·生态海东系列报道三

十大工程让湟水两岸“颜值”逆袭——数说·生态海东系列报道三

湟水河是黄河上游最大的一个支流,是黄河的一级支流。湟水河在海东市境内干流长139公里,流域面积约6752平方公里,占海东市总面积的51%,全市75%的人口分布在湟水流域。海东市依湟水河而生存和发展,这条河被称为海东市的“母亲河”,可想而知,湟水河流域的生态状况关乎着海东人民的生活质量。

“这些年,政府出台的关于治理湟水河的政策,确实让我们这些居住在河岸的老百姓受益。以前在河面上经常能看到各种垃圾,水面都是黑乎乎的,大田灌溉后作物成活率也非常低。现在不一样了,河面上垃圾很少见,明显的一点就是水面上塑料袋少了,水清了,臭味也没有了,河道两侧都是绿色植物。”海东市平安区小峡镇王家庄村村民苗培生说。

水环境问题根源还是在岸上。为植绿湟水河谷,着力打造青山绿水,擘画海东亮丽底色,近年来,海东市委市政府实施湟水河十大绿化工程,重点对平安区小峡口、高速公路出入口西侧、湟水河滨河路沿线,互助土族自治县小峡口北侧、曹家堡机场南侧,乐都区朝阳山市级行政中心两侧、朝阳山公园东南侧台地、大地湾湿地公园、老鸦峡西口、高速公路出入口,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湟水河两岸及高速公路出入口等16个片区实施十大绿化工程,总投资达2.8亿元。

通过全市上下的努力,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河湖景象初步显现。人们惊喜地发现,湟水河再也不是几十年前隔着一条街就能闻到味道的“臭水沟”了。眼下,不论是春夏秋冬,还是清晨傍晚,漫步在湟水河畔的市民逐渐多了起来,他们拿出手机随手记录着湟水河的环境之变、生态之变。湟水河两岸喜人的变化背后,是海东人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的决心。

“快看快看,湟水河上好多只野鸭子。”去年年底,在湟水河乐都段,河面上聚集了数百只野鸭在此嬉戏。野鸭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是水鸟的典型代表。

野鸭的出现,给多年来在湟水河绿化工程上付出心血的人们打了一剂“强心针”。近年来,随着乐都区河长制工作的落实和环保部门对于湟水河流域水环境的监测治理,河道生态环境不断恢复向好,湟水河水质逐步改善,水生动物的数量和种类都在不断增加,一些鸟类身影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形成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生态画卷。市民张先生说:“已经好多年没在湟水河见过野鸭子了,以前河水又黑又臭,河道两旁垃圾又多,这两年因为治理得当,垃圾没了,河水变清,野鸭子又回来了。”

据乐都区生态环境局局长权开并介绍,2020年,乐都区地表水水质优良比例达到50%,劣V类水体比例控制在0%以内,老鸦峡口、土官口、引胜沟入湟口、岗子沟等断面水质类别保持或优于2014年水质状况。水质好了,河边绿了,湟水河两岸花红柳绿的景色正在不断吸引着群众出门观景。

湟水河两岸绿化工程通过刷坡、覆土回填、微地形整理等措施,按照一片一品、一片一景的原则,营造景观绿地。朝阳山公园是乐都区的地标,朝阳山公园东南侧台地是湟水河两岸绿化的16个片区之一。朝阳山公园始建于2014年,走进公园,观景平台、景观水池、景观跌级瀑布等与水相关的景点将这里打造成了“山水江南”一般的景致,山体景点有朝阳阁、八宝塔、芳亭、桥廊等,绿中有水,水中映绿,形成了“足不出户闻花香、漫步街头赏美景”的效应。

在湟水河两岸绿化工程上,海大一号桥周边绿化工程不容忽视。海大一号桥是海东市的新晋“打卡地”,它像一条飞虹横跨湟水河两岸。去年,海东市林草部门完成了海大一号桥北侧桥头绿化工程等项目,绿化面积75亩。经过海大一号桥时,两岸郁郁葱葱的云杉、油松、圆柏、杨树、香花槐、北美海棠等植株映满眼帘,它们仿佛一个个“卫士”,守护着海东人的“母亲河”,也在紧紧向下扎根,抓住湟水河河底的泥沙,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

根据湟水河两岸十大工程16个片区的不同区位,海东市明确定位,科学设计,按照“面上求量,线上求景,点上求精”的工作总基调,做到高起点设计、高标准建设,把林木的成活、保存和景观效果结合起来,努力打造湟水河两岸亮丽的风景线,为“清水出城”发挥应有的作用。

通过实施湟水河海东段生态修复和景观绿化十大工程,湟水河的水质得到了净化,固定了河岸山体,增加了植被,涵养了水源,净化了空气,使昔日废旧厂房、农村危旧房屋、荒滩荒地等得到了有效整治,还湟水河一个清静的绿色河岸,使绿色和植物色彩扮靓了湟水河两岸,改善了湟水河两岸的生态环境,提高了城市“颜值”。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海东日报,不代表青海网的观点和立场。

(0)
煎蛋煎蛋
上一篇 2021-05-10
下一篇 2021-05-1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