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芋蛋”让群众腰包鼓起来

“洋芋蛋”让群众腰包鼓起来
“洋芋蛋”让群众腰包鼓起来

秋阳高照,劳动正酣。记者在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查甫乡看到,满载马铃薯的车辆穿梭在路上,给这份秋景增添了一份劳动美。不远处的收购点上马铃薯堆成了山,村民们按大小个头分类、装袋、装车,男女老少分组劳作,衔接流畅,一气呵成。丰收的喜悦洋溢在他们朴实的脸上。

2019年,查甫乡马铃薯种植面积达533公顷,亩产达7000斤以上。据测算,全乡收入可达2500万元以上,户均收入可达1.8万元,人均增收3800元。在2018年脱贫的57户建档立卡户中,依靠种植马铃薯脱贫的达42户,占74%。马铃薯种植和加工业已成为当地的脱贫产业。

  昔日口粮变“金蛋蛋”

“洋芋以前是我们吃饭的主要口粮,现在已变成‘金蛋蛋’了。”查甫乡村民祁文难掩欢喜。

自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如何发展壮大农业产业、打赢脱贫攻坚战,如何巩固脱贫成果,进一步带动村民增收致富,是摆在查甫乡党委面前的头等大事。

乡党委班子发现,要让洋芋形成特色产业,想让村民脱贫致富,首先要配备强有力的领导班子,特别是要选优配强带头人。此后,查甫乡党委不断强化村党支部和党员的作用,坚持“组织领富、干部帮富、党员带富”,各村党支部以党员为旗帜,把先锋模范岗设到田间地头,充分发挥党员的帮带作用。从2017年起,乡党委引导药水泉、查一、索拉、东台等村先后成立农业合作社,实现马铃薯规模化种植。培育党员种植示范户10户,并先后把12名致富能手中的优秀分子培养成党员,9名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4名村干部培养成“双强型”干部,带动周边群众走上产业致富路。

除了各支部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积极投身种植业外,每名党员还联系5至10名农户,负责做好入户宣传解释、问题收集、矛盾调处等工作,引导群众主动积极参与,保障了马铃薯种植项目有序推进。

如今,在乡党委的全力引导和支持下,全乡马铃薯由2015年的零星种植、自给自足逐步发展到形成特色产业,种植面积也从2015年的200公顷,扩大至2019年的533公顷。“我们村110户438人,今年种洋芋的94户,共种了93公顷,收入达413万元以上,种植5公顷以上的大户有5户。今年风调雨顺,洋芋增产丰收,村民们的收入比去年还会增加不少。”查甫乡查二村党支部书记何有财说。

入秋以来,通往查甫乡的公路两旁洋芋收购点上一派繁忙景象。“今年我们种的‘青薯9号’,亩产可达到3000公斤,已经卖出去了一部分,剩下的就等过年前后出售,能卖上好价钱。”何有财一边忙着下订单,一边告诉记者。今年,他的合作社种了4公顷土豆,纯利润近10万元左右。

“洋芋蛋”让群众腰包鼓起来
“洋芋蛋”让群众腰包鼓起来
“洋芋蛋”让群众腰包鼓起来

  田间地头洋芋热销

从事了27年马铃薯收购生意的李积善,这次将收购点从互助土族自治县转移到了化隆县查甫乡。他说,本来是想把点设在乡政府附近,查二村的党支部书记提前沟通了好几次,要求把点设在马铃薯种植比较集中的三社村,这样村民的洋芋可以直接从地里就拉走了。

以前,查甫乡各村的村民们要跑到几公里外的乡政府收购点去交马铃薯。“今年更方便了,地里的马铃薯挖出来,直接从地里收走了,价格也比去年高。”村民陈梅花高兴地说。她说:“我种了这么多年洋芋第一次看到这么大的阵势,听说我们种的洋芋拉到收购点直接用铲车装车,拉到加工厂,不用分拣。”今年,陈梅花种了0.66公顷马铃薯,已经收入了3万多,她打算明年再多种几亩地,这样不用外出去打工,而且在家门口赚钱还可以照顾家里老小。

在收购现场,查一村党支部书记张兆宏指挥着一台铲车正往路边的大车上装马铃薯。他说:“今年马铃薯产量比较高,收购的也多,昨天下午到现在已经发了13车马铃薯,这几天平均每个收购点发车的数量都在10车左右。”

记者采访了解到,只有12个村的查甫乡,今年就设了9处规模较大的洋芋收购点,有3个点设在了田间地头,为村民们提供了最大的方便。

  规模化种植富了百姓

“改革开放40年,马铃薯从最初的‘救命薯’慢慢演变成20世纪90年代的‘温饱薯’、新世纪初的‘小康薯’,再到目前的‘致富薯’,确实改变了我们原本贫穷落后的山区面貌。”查甫乡党委书记沈彪感慨不已,“没有马铃薯,山区百姓就难以脱贫,更谈不上小康。”

记者发现,经过查甫乡党委政府多年的培育,群众已经从马铃薯产业中尝到了甜头,也认识到了集中种植的重要性,从单一的种植变成了规模化、科学化的种植。群众通过马铃薯产业改变了自己贫困落后的面貌,增加了经济收入,更重要的是思想观念得到了转变,内生动力发生了蜕变,逐步实现了“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转变。

在离三社村比较远的一块地里,记者碰到了正在分拣马铃薯的白发林,他说:“我是村上的贫困户,由于腰部患有疾病,有10多年没外出打工了。我又没有什么手艺,妻子身体也不好,什么农活也干不了,家里没有任何收入。”在白发林为家里贫穷而发愁时,村党支部引领大家种马铃薯,他也参与了其中。

从2016年种0.13公顷马铃薯到现在种0.6公顷,年收入从当时的3000多元,增加到今年的3万多……白发林依靠马铃薯产业脱贫了,再也不愁经济来源问题了。他和一旁的妻子高兴得合不拢嘴,他说:“感谢党的恩情,让我这个残疾人也找到了致富的门路。今年在政府的支持下,我也盖上了新房子,条件是一天比一天好了!”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白发林也迎来了收入最多的一年。

记者了解到,马铃薯种植为查甫乡群众开拓了一条脱贫致富的路,而且马铃薯开挖、分拣、装车等也带动了周边大量劳动力季节性用工,仅此一项收入可达60万元以上。昔日餐桌上的“洋芋蛋”已经成为查甫乡群众致富的“金蛋蛋”。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海东时报,不代表青海网的观点和立场。

(1)
韩生福韩生福
上一篇 2019-10-23 17:59
下一篇 2019-10-23 18:2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