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特稿】“民生之变”有厚度 “民生所赞”有温度

“我们的目标很宏伟,也很朴素,归根到底就是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孩子的抚养教育,年轻人的就业成才,老年人的就医养老,是家事也是国事,大家要共同努力,把这些事办好。”习近平总书记2024年新年贺词掷地有声。

保持75%以上的财政支出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打造青海特色就业品牌,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优化医疗卫生服务供给,积极开展高原医学研究,提升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保障水平,用心用情解决好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在高质量发展中创造高品质生活……回望2023年的民生图景,从解决“民生之盼”到实现“民生之变”“民生之赞”,青海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民群众享便利、得实惠是最真切的注脚。

民生实事增厚度

宜居宜业幸福地

走进位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的零工驿站,休息座椅、免费饮用水、急救药箱、微波炉等用品一应俱全,螺丝刀、瓦刀、电笔、安全帽、扳手等工具整齐摆放。信息咨询、就业创业政策宣传等服务,为零工从业者和雇工方提供更为全面及时准确的供需信息。

对没固定工作、靠打零工的人来说,信息不灵通,找不到活干,没个歇脚的地方是他们最大的烦恼。但随着零工驿站在西宁和格尔木建立,打零工群体告别了往日在路边风吹日晒的谋生方式,有了求职的“温暖港湾”。

砖瓦工沈国宝高兴地说:“在零工驿站,用工信息也多,活也好找。党的政策越来越好了,真的很感谢党和政府。”

西宁市立足省会城市务工人员集中实际,“线上线下”双向发力,实现“就业服务24小时不打烊”;海东市积极开展劳动维权知识宣传和培训,让务工者树立维权意识,熟悉维权渠道,掌握维权知识……2023年,青海省就业部门以打造零工驿站为探索,积极推进零工市场建设、拓展零工就业服务。目前,共有各类零工市场近30个,日均求职规模近2000人,日均实现求职近1000人。

宜居更宜业,青海省全力促进就业创业增收。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扎实推进就业创业提质增效工程,支持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产业和企业。深入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持续打造拉面、青绣、枸杞采摘等特色劳务品牌,提高农民外出务工组织化程度,加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拓宽城乡居民劳动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渠道。

“我们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补短板、增供给、优服务,青海正用心用情让“民之所盼”成为“民之所变”,让民生实事惠及最广大人民,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民生福祉“节节高”

民生温度“暖洋洋”

2023年秋季学期,西宁市正式启动推进区域内集团化办学改革试点工作,努力办好“家门口的新优质学校”。首批试点涉及西宁十一中优质教育集团(西宁十一中和明远学校试点推进“名校+新校”模式)和西宁七中优质教育集团(西宁七中和西宁十三中试点推进“名校托管”模式)两个教育集团。

试点集团通过先进办学理念辐射、骨干教师柔性流动、教育教学资源共享、设施设备场地共用、文化生成融合等方式,探索建立“政府统筹、教育主导、名校引领、资源共享、激发活力、办出实效”的工作机制。力争到2025年,分学段形成6个至8个有质量、有特色的优质教育集团,更多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就近“上好学”的需求。

什么是民生幸福?是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是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青海省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稳步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大教育数字化建设力度。巩固提升“双减”成效,开展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稳妥推进高考综合改革,实施职业教育办学条件达标工程,加快组建职业技术本科大学,支持高校“双一流”建设,推动青海大学、青海师大、青海民大增列一批急需学科、基础学科、交叉学科学位点,确保青海理工大学校园基础设施建设竣工……

全方位推进健康青海建设,青海健全公共卫生、传染病监测防控、应急响应体系,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创新医防协同、医防融合机制,深化“五医”联动改革,加快推进高原医学研究中心、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提质增效,促进中藏医药传承创新,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

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接受更好的教育,努力让群众看病再多一些便利、再少一些负担……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青海省委省政府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深入群众、深入基层,采取一系列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我们看到,青海节节攀升的民生福祉里,饱含着满满的民生温度。

民生建设“开火力”

美好生活“绘新篇”

“区民政部门给我配了安全拐杖,院内安装了安全护栏,现在我可以不出院门扶着围栏扶手慢慢锻炼身体,感觉既贴心又舒心……”2023年12月5日,海东市平安区平安街道沈家村独居老人林长玉看着眼前焕然一新的家,满脸笑容地说。

“在家中进行适老化改造,不只是林长玉一个人的愿望,也是平安区1.2万老年人的梦想。”平安区民政局养老办负责人张海燕介绍,从2023年10月开始,平安区积极推进适老化改造进度,通过摸清底数、优化服务质量,完成60户困难群众适老化改造任务,真正为特殊困难老人打通老年人幸福生活“最后一米”。

家家都有小,人人都会老。“一老一小”,是关系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国家长治久安、增强大国发展韧性的大事。“一老一小”同是民之关切,是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生动体现。

2023年,青海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少子化,开展普惠养老专项行动、社区医养结合能力提升行动,完成2000户“家庭养老床位”建设,继续为35.5万名70岁以上老人发放高龄补贴、为12.2万名老年人提供政府购买养老服务,完善生育支持政策,全力守护“一老一小”的幸福。

写好新时代美好生活新篇章,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同样必不可少。在做好“一老一小”工作的同时,青海省精准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巩固拓展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推进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持续提高社会保险待遇水平。实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3.4万套、农牧民居住条件改善工程4万户。完善城乡低保政策,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保障遇困群众和特殊群体的基本生活。维护妇女、未成年人、残疾人合法权益,做好社会福利和慈善工作。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随着一件件为民实事落实落细,一系列谋福举措落地见效,一幅幅民生画卷缓缓铺开,青海“民生之变”越积越厚,“民生所赞”越来越多。今日之青海,在件件实事中惠民生、在点点滴滴中增福祉,群众生活更有品质、更加美好。 ()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青海日报,不代表青海网的观点和立场。

(13)
煎蛋煎蛋
上一篇 2024-01-26
下一篇 2024-01-2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