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 盐碱地里“油葵香” ——青海盐碱地综合开发利用记者见闻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 盐碱地里“油葵香” ——青海盐碱地综合开发利用记者见闻

油葵喜获丰收。受访者供图

“亩产近250公斤!”

“今年139亩(9.27公顷)盐碱地试种油葵项目喜获丰收。”

虽已秋末初冬,但秋收的喜悦依旧洋溢在青海春之蓝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副经理顾城林的脸上。

油葵,即“油用向日葵”,是一种经济价值和观赏价值兼具的草本植物,具有节水抗旱、抗盐碱和改良土壤等作用。一直以来,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北海路东面的土壤盐碱化较为严重,种植粮食作物费时费力产量低,影响农业发展。对此,青海春之蓝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格尔木市农牧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指导下,因地制宜改变农业种植模式,在盐碱地里种起了抗盐碱强、产值高的油葵。

“虽然是第一次在盐碱地试种,但今年的油葵饱满度特别好,前后半个月我们才收割完。”顾城林说,虽然油葵节水抗旱,但是最初在盐碱地试种时并没有多大信心,多亏了格尔木市农牧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的技术指导。

“今年,海西州开展盐碱地改良综合配套技术示范推广及综合开发利用可行性研究,建立盐碱地改良试验示范基地。格尔木采用‘洗盐+滴灌’方式选育耐盐碱作物油葵,实施了9.27公顷盐碱地改良项目。通过实践和各项基础措施的实施,种植非常成功。”格尔木市农牧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主任曾纪勇说,这是格尔木市初次在盐碱地试种油葵并喜获成功,也让市农牧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对推广盐碱地改良有了更大信心。

“通过今年的盐碱地改良项目,我们计划2024年继续实施盐碱地改良和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的推广,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曾纪勇说。

《管子》曰:民非谷不食,谷非地不生。盐碱化,被人们称为土地的“癌症”。患病的土地自然“少生谷”,甚至“不生谷”。然而,地处柴达木盆地的海西州有大量的盐碱地和不同程度的盐渍化农田,大批村庄坐落于此,无数群众生于斯长于斯。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头戏”。如今,走在海西乡村,可谓处处好戏连台,盐碱地里,好戏尤其精彩。

眼下已是初冬,和往年相比,今年格尔木市郭勒木德镇拖拉海村的牛羊不仅不需要为过冬的饲草担心,还能舒舒服服饱餐一整个冬天。

这一切,都是因为今年村里牧草种植基地的饲草大丰收。“去年的13.3公顷(200亩)地因为是生地,亩产都没过450公斤,看今年这长势,亩产750公斤不成问题。今年冬天,我们拖拉海村的牛羊就有充足的口粮过冬了!”村党支部书记海峰口中的“生地”,即盐渍化农田。

2022年,村里大修水利,修建水渠3.4公里,同时修建了分水口、水坝、机井及附属配套设施。今年,郭勒木德镇拖拉海种草基地水源地产业渠系管网提升建设项目建成,保障了33.3公顷牧草基地的灌溉用水,昔日的盐碱地摇身一变成为村里畜牧产业发展的坚实根基。

“我们家有800多只羊,从去年开始就分到了合作社种植的牧草。合作社种草对我们来说是一件大好事!以前冬春季节我们都要从都兰、香日德等地购买牲畜过冬草料,价格还高。现在有了合作社的牧草,不仅降低了我们的经济成本,牛羊还能吃上上好的草料,牛羊长得肥,我们的收益就更高了。”那仁巴图是拖拉海村的牧民,也是合作社成员,看到今年的牧草长势旺盛,他对自己的收益充满信心。

放眼海西,生活在盐碱地上的农民,发挥聪明才智向土地要收益,无论是用传统手段还是科技元素,改良盐碱地的决心不变。地虽盐碱,精神不贫。辽阔的瀚海戈壁,新的希望正在孕育。 ()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青海日报,不代表青海网的观点和立场。

(15)
煎蛋煎蛋
上一篇 2023-11-23 09:30
下一篇 2023-11-23 13:5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