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让颜值变价值 以人气聚财气——乡村旅游样本观察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让颜值变价值 以人气聚财气——乡村旅游样本观察
青海首个“树蛙部落”。青海数字乡村运营公司供图
  行走在交错纵横的乡道上、风景宜人的山野间,感受流水潺潺的惬意、树木葱茏的畅然、风吹麦浪的喜悦,从乡土风景里读懂乡愁,寻找向往的“诗和远方”。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在青海,随着农业优势不断彰显,农耕文化不断挖掘,旅游业态不断丰富,乡村旅游多向发力、多点开花,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让乡村聚人气又聚财气。

山区变景区

山花烂漫的夏季,正是青海的旅游旺季。记者来到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东和乡麻吉村油嘴湾生态文化景区,置身于花海间,山野被浓绿包裹,处处皆美景。景区的运营不仅带动了乡村旅游发展,更带动了乡村产业提质和当地群众增收致富。

特色小吃售卖者、景区工作人员、农家乐经营者……村民从旅游发展中获得商机,在家门口做生意,也见证了景区不断发展壮大、成为青海乡村旅游网红打卡地的成长之路。

互助县油嘴湾生态文化景区董事长任臣义欣慰地说,通过七年发展,油嘴湾从最早单一的花卉观光,发展成为了集观光旅游、休闲度假、乡村旅居、特色美食为一体的乡村旅游综合体。

记者清晰记得,2017年冬日,站在荒芜的地头,任臣义描绘着未来的发展蓝图:以乡村旅游产业振兴乡村,让麻吉村成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地方。今天,随着业态不断丰富,麻吉村探索出“村集体+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运营模式。任臣义用一组数据点明了乡村旅游的显著带动效应:景区入股村民达到115户近600余万元,实现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三大转变。

“我们引导广大村民到景区务工,村民开办的农家乐和道路沿线的小吃摊点,让当地更多的群众享受到乡村旅游带来的红利。目前,村里农家乐达23户,年营业收入300余万元;景区沿线摊点45户,年营业收入180万元。自2017年至今,村集体累计分红近90万元,村民股东累计分红300余万元,乡村旅游业已成为麻吉村的主导优势产业,也成为未来乡村振兴的产业依托。”说到这里,任臣义无比欣慰。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让颜值变价值 以人气聚财气——乡村旅游样本观察
油嘴湾景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景区供图
生态保护优先前提下发展乡村旅游,青海的花海旅游热度持续走高。

如何以差异化推动产业增值?任臣义用实际行动给出了答案。

针对青海乡村旅游季节短、同质化、业态单一等短板,深入调研后,筹集200余万元打造集夜市、美食、灯光秀、篝火晚会为一体的夜游新模式。自今年7月7日灯光秀开演以来,景区实现夜间旅游综合性收入120余万元。

再次来到景区,欣赏完花海的美丽后,游客杨先生说:“山上观光游玩,山下品农家饭,走进村庄体验农家景,这里真的是大变样了!”

将田园自然风光与乡土文化紧密结合,不断丰富景区旅游业态,原先的撂荒山地实现增值变成了致富田。从山村变景区,村里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旅游产业让大家有了更多出路,老百姓的幸福生活蒸蒸日上,收入比之前至少要翻一番。

“我们在全省率先取消景区门票限制,补充和提升了景区内部消费项目,摆脱了对景区门票经济的依赖,打造了敞开式乡村旅游景区,让油嘴湾成为游客想来就来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正当其时,任臣义对景区发展充满信心。“未来,我们将向着乡村民宿、农事体验、乡村康养的目标努力奋斗,把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培育成麻吉村的支柱产业,带领老百姓通过参与产业发展建设家乡,争取把麻吉村建设成乡村振兴‘样板’。”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让颜值变价值 以人气聚财气——乡村旅游样本观察
游客被下川口村桃花源景区内的桃花吸引。资料图片
风景变“钱景”

今年5月,青海西宁乡伴树蛙部落揭牌开业。旅游旺季,带着对全省首个“树蛙部落”的满心好奇,记者前往采访,一探究竟。

到达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斜沟乡上窑洞庄村,顺着村路,一个小弯儿后车轮拐上山坡,不一会儿便到达了目的地。

眼前是拥抱自然的亲切之景。山水间的“树蛙部落”,是一处远离城市喧嚣的惬意之地,四周雪山巍峨、山峦青翠、树木葱茏、流水潺潺。

青海数字乡村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李萍文是项目的负责人,据她介绍,“树蛙部落”是大通县与乡伴文旅集团合作建立的东西部协作文旅示范项目,总投资1206万元,共建设树蛙特色民宿三角屋6栋、360度沉浸式景观的荷叶屋2栋、公共服务区1处,力求打造梦幻场景和沉浸式体验的度假乐园。

“自开业以来,我们以形式多样的活动为载体,通过研学、团建、暑期营等方式,接待来自大通本地、省内及北京、上海、西安、兰州等省外旅客约5千人次,实现营业收入近50万元。每月接待人次和营业收入均呈现增长态势,7月营业额环比6月增长120%,8月环比增长200%,单月收入超过15万元,平均入住率超过70%。”李萍文说。

可以说,对比近年来热度较高的游花海、浪山等,“树蛙部落”是青海乡村旅游的“升级版”。这是大通县以发展和升级沟道经济的新实践,带动全域实现了乡村振兴农业创意升级、文旅融合发展、高端精品民宿田园综合体发展。

“树蛙部落”独特之处在哪里?李萍文认为,依托生态环境、山水资源促进经济发展,不仅打破了县域内茶园经济同质化发展的壁垒,而且从一开始着眼于高端市场,打造住宿、餐饮、研学为一体的旅游项目,和山下的农家乐等业态形成鲜明对比,让游客在这里实现了更多元的选择。

“我们在大通县全域内选定村集体经济薄弱的行政村,每年将结合实际按照收益的6%实现经济量化兑现到村集体经济中,实现所有农户均受益。同时,为周边村民提供50个就业岗位,通过务工为乡亲们拓宽增收渠道。”李萍文说。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为东西部协作文旅示范项目,“树蛙部落”发挥产业效能,在带动周边村子乃至县域经济发展上发挥了一定作用。

凭借曾经经营农家乐的精湛厨艺,来自上窑洞庄村的马春梅如今是“树蛙部落”的一名厨师,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每个月6000元的工资是家里一份稳定的收入。在她眼里,乡村旅游让乡亲们换了一种新活法,“没想到家乡变成了景区,这些山水树木成了我们致富的保障。旅游的人多了,大家挣钱的门道多了,收入也增加了。”

“树蛙部落”在两山中间一条狭长的沟道中,优质的自然条件成为最大卖点,随着游客纷至沓来,上窑洞庄村和周边村子都获得了直接或间接受益。上窑洞庄村党支部书记肖生玉说:“发展乡村旅游,土地实现‘变现增值’,在带动村里老百姓就业的同时,还能带动农畜产品销售,三大产业融合发展,带动斜沟乡7个行政村的共同进步,联农带农机制也进一步深化。”

抢抓战略机遇,山水资源成为产业发展的坚实基础,也成为富民增收的厚实“资本”。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让颜值变价值 以人气聚财气——乡村旅游样本观察
油嘴湾美景。景区供图
产品变产业

品相好、口感佳、耐储运,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马场垣乡下川口村的桃子远近闻名。

瓜果丰收季,走进下川口村,村民冯金明家的0.4公顷桃林里,一个个拳头般大小、透着鲜亮的红色桃子,沉甸甸地挂满枝头,空气里弥漫着果实的清香,格外诱人。

“我们使用的是无污染的农家肥,种出来的桃子品相好,口感更好,每天来采摘的游客络绎不绝。”冯金明告诉记者。

每年从花季到果季,是青海的旅游旺季,也是当地桃农的忙碌期。当地村民紧紧抓住发展的机遇,依托自家桃园为游客提供吃喝玩乐赏一条龙服务,足不出村就能获得可观收入。

作为村里的老桃农,望着眼前收益甚好的桃林,冯金明感慨道:“种了30多年桃子,过去不懂经营,桃子的品种也不好,加之桃林周边都是不太好走的砂石路,每年摘下来再运到附近的集市上售卖,一斤最多卖个8角钱。”费时费力又赚不了钱,冯金明一度想过放弃。

转折从马场垣乡决定发展乡村旅游开始。

“政府给桃林修了路,还有不少农技专家到田间地头为我们选品种、解难题,乡上打造的千亩桃林让这里成为远近闻名的‘桃花源’。桃子成熟的时候,有人甚至开车100多公里,专程来我们这儿采摘哩!”说起现在的变化,冯金明脸上溢满喜悦。不仅果实期有好收益,花期也有来自省内外的游客到桃林赏花看风景,冯金明和其他果农还会抓住这个时期摆摊挣钱。

栽培新树种,完善基础设施,打造超过100公顷的“桃花源”……马场垣乡下川口村种植桃子由来已久,但是“桃经济”真正发展起来,却得益于乡村振兴的大力推动。如今,乡村旅游与特色果园产业融合发展,带动旅游服务业迅速增长,成为当地村民增收致富的新渠道。

“桃甜心更甜。”冯金明用一句话道出心中的甜蜜。因为品质改良,他们的桃子名气大增,除了游客采摘,现在还有了电商下乡,销路更不成问题。旅游+采摘+市场销售,他家桃林今年收益近12万元。记者了解到,今年旅游旺季时,下川口村共接待游客超过10万人次,桃子净收入户均2万元。

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地理位置优势,探索“生态+产业+旅游”的新模式,下川口村积极转变农业生产结构,以特色产业为着力点,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种出大收益,让特色农业成为致富增收的新动能。

桃农鼓起了钱袋子,也解决了附近村民的就业问题,每到桃子丰收季,果园可吸纳富余劳动力,桃子成为了大家的“致富果”。

今天,在乡村旅游如火如荼的发展大势下,产业业态不断丰富多元,发展空间不断拓展。立足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青海乡村旅游发展从一定程度上推动全省生态、生产、生活实现共赢,真正成为强村富民的增收产业。

手记:走好农旅融合发展之路

乡村旅游是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巩固一产、联结二产、发展三产的重要作用,对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如今的青海,随着“浪山”等旅游方式不断升温,很多曾经不知名的村庄成为了热门景区。乡村旅游持续“出圈”,成为很多人省内游或短途游的首选。

乡村旅游与农业、文化等元素深度融合,其业态不断丰富,从过去简单的农家乐、采摘等向观光、游乐、住宿、餐饮等一体化方向发展。游客走进乡村,能品地道农家饭,买特色农畜产品,体验原汁原味的乡风乡韵,村民也能从中获得更多收益,有的搞起种植养殖,有的开起农家乐,有的成为特色产品摊主,还有人成为景区工作人员……借道乡村旅游发展,群众收入增加了,村集体经济壮大了,产业基础更加坚实,成为振兴乡村的重要支撑。

我们看到,正是基于乡村山水资源的基础和优势,在保护优先的前提下,适度挖掘乡村资源的发展潜力,旅游产业从中找到了绿色发展的平衡点,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有效路径。

推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应将其统筹到县域、市州乃至全省的发展大局中,充分发挥政策、资金等方面优势,打造涵盖低端到中端再到高端的旅游产品,以一村的发展带动周边乃至全域共同发展。

同时,应正确处理好“老板”和“老乡”的关系,引导老百姓深度参与旅游产业建设并从中获益。持续在挖掘新的特色乡土元素上下功夫,推动乡村旅游不断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着眼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量身打造各自“卖点”,不断打造旅游精品,让更多人慕名而来,并且来了还想来,让“头回客”成为真正的“回头客”。 ()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青海日报,不代表青海网的观点和立场。

(25)
煎蛋煎蛋
上一篇 2023-11-14 14:23
下一篇 2023-11-15 08:3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