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成绩、展形象,二十大精神在支部”一线巡礼】 “山脑脑”蝶变“诗与远方”

从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城出发,沿着威南公路一直往北走,来到台子乡哇麻村,乡道旁广袤的麦田里是金黄的庄稼、绿油油的蔬菜,家家门前盛放着鲜花,壮丽的龙头山张开怀抱迎接着游人……

“亮成绩、展形象,二十大精神在支部”一线巡礼】 “山脑脑”蝶变“诗与远方”

美丽乡村,幸福生活。摄影:牛玉娇

以前,这里是人们口中的“山脑脑”,山多、林多、水少、田少,加上交通不便,哇麻村村民看得见山望不见川,去互助县城就是一次“进城记”。

现在,这里是大家争相奔赴的“诗与远方”,乡道平坦宽阔,土墙变彩墙,龙头山变景区,也小有名气,村民不再是“灰头土脸”,各个神采奕奕。

对于这样的变化,哇麻村党支部书记刘大训感受真切,他说:“脱贫攻坚以来,省委组织部大力扶持,派驻村工作队真帮实扶,为村里办了很多好事,要是没有他们,也就没有哇麻村今天的面貌。”

身旁坐着的驻村第一书记田宸玮低声说:“没有没有,我们只是做我们该做的。”

驻村工作队来到哇麻村做了些什么?

记者从刘大训口中得知,驻村工作队的到来为哇麻村解决了一批发展难题和民生难题,不仅带着哇麻村百姓“爬坡过坎”,还带着大家“破茧成蝶”。

先看看发展难题。

“威南公路一头连着繁华,一头连着寂静,互助县城在繁华那头,哇麻村在寂静这头。”

田宸玮说,乡村要振兴关键是产业要振兴,脑山地区发展难,主要是没有产业支撑,乘着乡村旅游的东风,驻村工作队在哇麻村探索发展旅游产业,打造“龙头山景区”,让这里的青山变成了“致富山”。

可是,村里没有专业的人,加上没有经验,“茶园式”粗放运营不仅会破坏生态,环境卫生差也会影响游客体验感。

今年4月,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商议后将景区移交给省国投旅游资源开发有限公司运营,景区收入的60%归村集体收入,解决了本村22人的务工问题,一个人一年下来有1.2万元收入。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景区管理人员、餐饮服务人员,在家门口掌握一门靠得住的手艺。

利好不止这些,田宸玮说:“专业运营后,娱乐设施设备运作规范了,还能做很多延续性开发。”比如,挖掘景区的“龙文化”,让景区更具竞争力,还要栽植红刺玫,丰富景区业态,打造一条连通南门峡的“网红路”,承接更多的游客,让景区跑出“加速度”。

再看看民生难题。

“以前村里的这条主路坑坑洼洼不好走,家里有车的一年得修好几次,冬天村里又冷,年轻人都不喜欢往农村跑。”

刘大训说的这两件事,对于驻村工作队来说,是事关村民生活质量的“大事”。

去年,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积极申请资金,投资2049万元开展村级产业提档升级和基础设施建设,其中就有村级道路硬化、外墙保温、天然气进村入户等项目。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如今,村庄巷道平坦整洁了,村墙壁画让哇麻村看上去更美丽了,村民们的幸福指数大大提升了。

刘大训说:“外墙一保温,冬天老百姓家里的温度提高了5摄氏度到6摄氏度,屋里穿个小毛衫就可以了,家家户户通了天然气,农村过上了现代化生活,实话好!”

党建引领,不仅“引”来了驻村工作队,也“引”来了发展思路和资源,形成了哇麻村振兴路上的强大合力。

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规划了几件“惠民大事”,已经在有序进行。

沿用村里已打造的“葱花土鸡”品牌发展蛋鸡养殖,打造手套加工作坊,让村里的妇女在家门口学艺致富,发展马铃薯订单种植,让哇麻村的马铃薯“变身”流汁宽粉……

对于哇麻村的未来,田宸玮信心十足地说:“产业兴旺,百态兴旺,利用好生态资源,多种产业齐头并进,会让哇麻村越来越好。” ()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青海日报,不代表青海网的观点和立场。

(3)
煎蛋煎蛋
上一篇 2023-10-14 15:20
下一篇 2023-10-15 15: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