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在青海】打造特色品牌 培育优势产业——解码民和乡村振兴样本

【乡村振兴在青海】打造特色品牌 培育优势产业——解码民和乡村振兴样本民和县乡村振兴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一角。

   如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用生动实践作答:以聚焦“巩固、拓展、衔接”为主线,守底线、抓发展,有力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促进脱贫群众增收发展,有序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努力探索出了一条农村更富裕、生活更幸福、乡村更美丽的可复制、可推广的乡村振兴路径。【乡村振兴在青海】打造特色品牌 培育优势产业——解码民和乡村振兴样本青海洛钦和服饰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一村一品”打造乡村产业新亮点

  22座大棚一字摆开,鼓风机轰鸣声由远及近,村民们忙着晾晒前几日采摘的羊肚菌。

  羊肚菌原本是生长在大山密林间难得一见的野生美味,从今年起,羊肚菌已成为民和县核桃庄乡大庄村主打的产业。

  核桃庄乡高原羊肚菌种植基地原是当地的一处小规模养牛场,2022年大庄村经过土地流转,发展村集体经济。今年3月,试种了0.93公顷的羊肚菌。

  “第一茬成活率高达80%以上。”5月底,羊肚菌长到5厘米左右,大庄村首次尝试就成功种植出羊肚菌的消息传遍民和县。

  6月5日,基地第一次采摘后,一位来自河北的客商一次性收购50千克的新鲜羊肚菌,还开出每千克450元的高价。核桃庄乡大庄村党支部书记安生元介绍,试种就获得成功,这说明将羊肚菌作为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方向是对的,往后村里还将组织脱贫户学习羊肚菌种植技能培训,为大庄村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摸索新路子。

  在西沟乡麻地沟村,宽敞的日光式玻璃温棚里香气四溢,放眼望去,一排排整齐有序的菇架上,蘑菇挂满菌棒。食用菌基地建成后,为附近村民提供了稳定的就业岗位,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民和县乡村产业发展引人注目,产业就业帮扶成效显著,成为落实脱贫攻坚长效机制、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保障。

  特色产业遍地开花,“一村一品”渐成特色。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路上,民和县委县政府明确“六园+九带+N基地”的绿色有机产业发展思路,着力构筑“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新格局。值得一提的是,在全省范围内率先示范推广全膜玉米黄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循环农业“民和模式”带动一大部分农户增收致富。【乡村振兴在青海】打造特色品牌 培育优势产业——解码民和乡村振兴样本民和县中川乡冷水鱼养殖业蓬勃发展。祁宗珠 摄

  东西部协作迈出新路子

  6月20日,走进民和-滨湖东西部协作产业园,物流工作人员忙着搬运矿泉水,电商销售人员清点即将发货的民和土特产品,农牧科技公司采购员忙着联系散养农户订购牛羊。

  “前天我们刚把150只羊发到了辽宁大连。”青海锋梦源生态农牧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显锋说,进入夏季,产自青海高原的牛羊肉受到全国市场客户的青睐,订单增加,销售额也在不断上涨。

  “去年预订了100只羊,今年又订了150只。”高原农户养殖的羊一经上市,销量不断上涨,一家来自辽宁的企业已连续2年订购了民和的农家羊肉。

  “定制矿泉水。”这是青海藏峡山泉水有限公司今年夏季推出的一款纯天然矿泉水。在民和县有关部门的支持和协调下,冶兰芳将车间搬到民和-滨湖东西部协作产业园。冶兰芳说,这里为入驻企业提供优惠条件,加之交通便利,适宜中小企业发展。

  无私援助显真情。受益的青海锋梦源生态农牧科技有限公司、青海藏峡山泉水有限公司只是民和县东西部扶贫协作对口帮扶产业扶贫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民和县积极争取东西部协作资金支持,发展产业,加强消费协作,销售特色产品,并加快民和-滨湖东西部协作产业园的建设和招商引资力度,扎实办好办实民生实事,取得明显成效。

  为充分发挥民和-滨湖东西部协作产业园作用,民和县相关部门落实入驻企业享受3年免租等优惠激励政策,先后与17家企业签订入驻协议,到位投资2.97亿元。在滨湖区新开设高原特色农特产品体验店2家,借助农产品无锡旗舰店线下辐射作用,利用电商平台和企业网络销售平台,累计完成消费帮扶资金751.4万元,带动脱贫户稳定增收、群众就近就业。【乡村振兴在青海】打造特色品牌 培育优势产业——解码民和乡村振兴样本大棚内的羊肚菌。祁宗珠 摄

  绿色产业引领乡村振兴

  新理念探索新机制,新作为迈出好路子,民和县坚持把创建优化农业产业链作为乡村振兴重要举措,通过大力发展特色水果、食用菌、露地蔬菜种植和冷水鱼、蛋鸡养殖等特色产业,逐步构建完善的农业产业发展链条。

  在中川乡美二村冷水鱼养殖基地内,14600尾虹鳟鱼幼苗在3个巨型鱼缸内游来游去,展示出极强的生命力。中川乡乡长张小强介绍,发展冷水鱼养殖是根据青海大学在当地开展的冷水鱼养殖技术试验,开展的一项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全新尝试,经过前期的试养和相关检测结果,虹鳟鱼幼苗已经养殖成功。

  “一条鱼的纯利润是8元,1.45万条冷水鱼就是11万余元。”张小强介绍,中川乡已经与黄南藏族自治州、海南藏族自治州等地的冷水鱼养殖企业合作,共同发展冷水鱼养殖,共同建设冷水鱼养殖上下游产业链,发展村集体经济。

  走进新民乡下山村蛋鸡养殖场,一枚枚鲜鸡蛋被传送带从鸡舍带出,工人熟练地捡拾鸡蛋放进纸包托盘。截至目前,新民乡下山村蛋鸡养殖场引进5万羽蛋鸡,销售额达到150多万元,并吸纳解决当地10人在家门口找到就业岗位。

  乡村振兴,重在融合发展,根在生态绿色。近年来,民和县拓宽绿色有机产业发展思路,做精乡村休闲旅游业,优先打造与生态资源有机结合的特色产业,使绿色农业成为经营有效益、发展有奔头的新型朝阳产业。

  特色产业遍地开花

  在总堡乡田间地头,葱香味儿扑鼻而来。去年总堡乡葱苗试种成功后,从7个品种中选出了最适合当地种植的品种——钢葱,今年,钢葱在总堡乡大规模种植。

  没有传统手工业,良田就是最大的资源和优势。去年,总堡乡决定在葱种植群众基础深厚的台尔哇、三家、总堡等村栽种了80多公顷的葱,采取“党支部+种植大户”的发展模式,鼓励各村走规模化种植之路。今年在去年的基础上,该乡扩大种植面积,达到166.67公顷。

  走进位于巴州镇的民和县乡村振兴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内,温棚内绿意盎然,新鲜的水果、蔬菜上挂着露珠,再过数天,这些蔬菜、水果将运到市场上销售。据介绍,示范园全面投产运营后,预计实现年收入60余万元,同时在生产、管理、经营等各环节可提供120人的季节性务工就业岗位和日常后勤保安、保洁、水电维修等10人的长期性务工岗位,辐射带动周边村民务工就业增收。

  今后,民和县持续挖掘农业生态、旅游休闲及文化价值,丰富产业形态,优化种植结构,推动农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融合发展,带动当地农副产品销售,实现农业产业增效、企业链条增值、群众环节增收、村集体经济全面壮大。

  眼前的所见所闻,让人真切感受到民和县委县政府对推进乡村振兴的倾心付出和努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一个个生动场景汇成乡村振兴的美好图景。

()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西海都市报,不代表青海网的观点和立场。

(22)
煎蛋煎蛋
上一篇 2023-07-06 15:21
下一篇 2023-07-06 15:2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