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观察】从“生态之窗”看美丽青海

【生态观察】从“生态之窗”看美丽青海

  白天鹅翩翩起舞、藏野驴悠闲觅食、野牦牛肆意奔跑、藏羚羊结队迁徙……打开“青海生态之窗”,一幅幅动感画面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随着镜头逐步拉近,三江源头、青海湖流域、祁连山下清波荡漾、水草丰美的景色令人神往。

  青海省是全国最早依托重大生态工程实施生态环境监测的省份。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省生态环境厅在全国率先建设“天空地一体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的基础上,于2016年起建设“青海生态之窗”远程网络视频观测系统,可对省内典型区域的生态类型、自然景观及野生动物等要素进行实时高清视频观测。

  目前,“青海生态之窗”观测点位从最初的6个,发展到46个,实现了青海省五大生态功能区全覆盖。在推进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重点工作中发挥了支撑作用,同时也成为展示青海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成果,建设美丽新青海的手段,反映出青海省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成效。

  全时无死角信息采集分析

  打开“青海生态之窗”澜沧江昂赛大峡谷观测点,江水波涛汹涌,山头上绿树苍翠。轻点鼠标,眼前立即呈现果洛藏族自治州鄂陵湖——扎陵湖实时情况,偌大的湖面如碧绿的玉盘,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继续切换机位,祁连山上茂密的林海构成一条墨绿色“飘带”,这些最具大自然气息的画面……就是“青海生态之窗”实时监测镜头让我们领略到的青海之大美。

  系统采用高端摄像设备固定在监测区域中的移动通讯塔上,通过光纤专线链路将数据实时传送到省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省环境工程技术评估中心主任李宏奇说:“摄像设备系统前端使用的是800-1000万像素高清、星光级重载云台摄像机,可24小时360度连续运转,观测距离从5公里、10公里到15公里,夜晚最远观测距离可达3公里,视频内容保存8年到10年。”此外,它还具备实现绊线入侵、区域入侵、徘徊检测、快速移动、智能跟踪等智能分析功能。观测系统绝大多数建于高海拔无人区,其中不少监测点位海拔在4000米以上,距离西宁平均800公里以上。

  据李宏奇介绍,三江源地区有草原、湿地、冰川等多种生态系统,雪豹、藏羚羊等多种珍稀物种。此前的“天空地一体化”生态环境监测评估体系由于遥感监测频率低,无法提供实时观测数据。省生态环境厅在此基础上建设“青海生态之窗”,不仅可以近距离观览典型区域生态类型、自然景观,还实现了对野生动物远程实时高清视频观测和监控。

  监测覆盖五大生态功能区

  “以前去趟五道梁北大桥的观测点,光是路程就要三、四天,无功而返也是常事。”省生态环境厅信息中心主任李飞说,现在通过远程视频观测,工作人员足不出户便可实时掌握千里之外的情况。

  “青海生态之窗”远程视频观测系统建成当年,就在五道梁青藏铁路大桥附近拍摄到成群藏羚羊顺利通过迁徙通道的大场景。李飞说:“这类场面人工难以捕捉,而悬挂在铁塔顶的摄像机,可以不干扰藏羚羊,就能轻松完成拍摄任务,如果在监测点内出现盗猎者的身影,我们也能尽快发现。”

  系统运行以来,省生态环境厅采取“自动+人工”的值守方式,近距离观测研究藏羚羊、普氏原羚、黑颈鹤、野牦牛、雪豹、青海湖裸鲤等多种珍稀野生动物和水生生物的典型活动,并通过青海环保云平台海量存储系统,不断积累观测资料。目前,已涵盖青海省三江源、祁连山、柴达木、青海湖、河湟地区等五大生态板块。

  同时,“青海生态之窗”系统与生态环境部全国生态环境监管平台对接,和中科院、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祁连山国家公园管理局,以及地方生态环境局、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绿色江河等社会团体开展了广泛的合作和数据共享,实现了部门之间、系统内外的共建、共享。

  实现监测监管协同联动

  从宏观到微观,从画面到数据,“青海生态之窗”系统不断扩展观测范围及内容。“科技+生态”的效应不断凸显,也让青海的大美风光实现同框“出镜”。

  青海省已形成以环保部门牵头,农牧、水利、林业、气象等多部门合作的生态监测工作机制,统一监测指标、技术和方法,初步实现了部门间的数据互通共享。利用高分辨率遥感,建立起重点区域生态环境遥感监管平台。同时,将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移动执法平台和在全国率先建成的有毒有害气体监测预警系统、环境质量监测站网整合,实现了监测监管协同联动。其生态环境科普教育、宣传功能的发挥,进一步促进群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提升。

  “摸清家底才能更好作为,‘青海生态之窗’获取的数据及视频资料所建立的数据库,对我省生态环境保护起到数据支撑作用。”省生态环境厅信息中心党支部书记陈萍说,他们还将利用该系统对湿地、冻土、冰川等开展长期全面监测,进一步掌握青海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状况及变化规律,为国家重点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成效评估、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等工作服务。

  让数据“活”起来,更高效地保护生态环境。未来,我省将建设以视频和遥感监测为核心的自然生态保护监测网,基于视频、物联网、人工智能技术,综合实现人类活动和野生动物监测监管,采集和分析生态环境变化监测数据,以不断升级的科技手段守护好中华水塔。

  【江河话语】实现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

  能源,与人类生存发展息息相关,关乎地方、国家乃至世界的发展和未来。

  历史证明,传统的化石燃料能源,产生和引发的如大气污染、气候变暖等一系列环境问题,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如何平衡好保护生态和发展经济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亟待解决的问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是中国给出的解决方案。而发展新能源产业,为打造绿色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路径,是人类能源应用的大势所趋,也是实现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并行的有力举措。

  保护生态环境并非不发展,而是要以低碳、环保、可持续的产业实现绿色发展,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并体现其财富价值。其中,除发展旅游等第三产业外,新能源产业是保护环境和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一环,不仅可以逐渐改变传统的能源消费结构,降低对能源进口的依赖度,提高能源安全性,减少温室气体,还可以减轻全球变暖、资源匮乏、人口膨胀、大气污染等生存威胁。

  青海发展新能源产业优势显著。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是青海省建设“四地”的核心内容之一。多年来,青海立足省情实际,深挖资源禀赋,发展新能源产业,走出适合本地区实际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作为青海省内风能、光能富集区之一,海南藏族自治州依托地域空旷和太阳能资源丰富的优势,着力推进新能源发电项目落地。同时,通过与域内黄河水力发电产能的合作,形成了风水光齐发展的新能源产业格局。把清洁能源产业作为拉动经济发展的主引擎,不断扩大发电规模,鼓励各大新能源企业向生态环保、旅游观光等方向多元发展,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

  经过多年发展,海南州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已成为集光伏、光热、风电、装备制造、电力基础设施智能化运维为一体的全球最大的集中连片、统一开发的综合示范园区,初步形成了风、光、水、地热、储能“五位一体”清洁能源发展新格局。目前,入驻基地的光伏及风能企业达84家,清洁能源装机容量2664万千瓦,占青海省装机容量的69%,累计发电500亿千瓦时。

  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探索出一条保障能源供给、实现绿色发展的路径,并树立了行业标杆、地方典范,不断为青海实现高质量发展,助力国家能源安全作贡献。  

【生态观察】从“生态之窗”看美丽青海
【生态观察】从“生态之窗”看美丽青海
【生态观察】从“生态之窗”看美丽青海

  今年以来,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以“三个最大”为根本遵循,常态化开展全域无垃圾和禁塑减废专项行动,建立完善垃圾分类、转运、处理管理体系,实现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全面规范化、常态化、无害化,实现塑料替代品全域推广使用,在全州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垃圾治理“治多模式”,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进一步健全完善环境执法监管联动机制,建设洁净美丽的生态家园。

  生态故事:祁连山南麓图斑的“整容师”

  7月,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境内,前些年岩土裸露的一个个矿山,此时绿意盎然,与蓝天白云、湖泊和湿地,映照成一幅美丽的祁连山水画卷。

  让平均海拔4000米左右的矿坑“穿上”郁郁葱葱的“绿衣”是件不容易的事。“草原活地图”——祁连县草原站副站长仁青卓玛,正是“制衣”人。

  时间回到2021年4月19日,仁青卓玛接到祁连山南麓青海片区祁连段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三年行动种草复绿的重任,承担起祁连山南麓祁连片区123个图斑治理种草复绿技术指导工作。从此,和祁连山有了更深的牵绊。

  矿山上能不能种成草?是不是撒上草籽就行了?立地条件有限,治理难度大、海拔高、土壤稀缺贫瘠,绝大多数片区属于渣土地,用什么样的种子合适?这些是仁青卓玛一到任首先要攻克的难题。

  为此,她立即展开了寻种之旅。经过两次失败后,在同德县一家牧场,仁青卓玛发现了垂穗披碱草、青海中华羊茅、冷(草)地早熟禾,且草种质量均达标。她激动地与同德牧场牧草工作人员展开价格拉锯战。“这是政府采购,又不是让你掏腰包。”“政府的钱才要为人民服务,能省就得省!”架不住仁青卓玛软磨硬泡,种草最终每公斤降价2元成交,省了11万元。

  种子到手了,种草的重头戏才开始。

  2022年5月13日,扎麻什乡西山梁多金属矿山整治启动,这也是整治中的一块“硬骨头”。当地山势险峻,强行扩路运送机械上山,必会造成生态环境的二次破坏,只能依靠人肩挑背扛把羊板粪、草籽等运到山顶。作为这个20多人的工作组中唯一的女性,仁青卓玛却从未缺席一次图斑治理现场技术指导工作。

  “有一次途经村庄,我发现牧民家羊圈里的青草异常茂盛,周围的草却长势一般,突然想到能不能让羊上山去‘种’草。”仁青卓玛的这个想法得到了同事们的支持。于是,西山梁上来了一群“种草”羊,它们吃下带着草籽的饲料漫山遍野“溜达”,将带着草籽的羊粪“种”进裸露的矿坑。生态管护员在羊圈附近搭起临时帐篷,白天移土施肥、播撒草籽,晚上轮流值守看护羊群。

  时至初夏,原本满目疮痍的山坡上冒出了绿芽,羊板粪中盛开的朵朵格桑花抚平了以往采矿留下的草地“伤疤”。

  在负责123个图斑治理种草复绿技术指导的同时,仁青卓玛还承担着黄河流域问题整改、草原生态补奖、草场矛盾纠纷等工作,她白天跑矿山,晚上查图纸资料,整整100天无休,在同事和领导眼里忙得像个“陀螺”。

  仁青卓玛却笑盈盈地说:“我会接着干下去……”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不代表青海网的观点和立场。

(0)
煎蛋煎蛋
上一篇 2022-08-01 16:13
下一篇 2022-08-01 16:2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