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二十大】五大产业托起“幸福来玉”

  要适应城乡居民消费需求,顺应产业发展规律,立足当地特色资源,拓展乡村多种功能,向广度深度进军,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

  ——习近平2020年12月28日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喜迎二十大】五大产业托起“幸福来玉”

黄河岸边新来玉村。孙英一供图

   这是一组来自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乡村振兴局的数字:截至5月底,来玉村集体经济收入为79万元,村民年人均收入为1.1万元。

  从2019年1月7日整村搬迁迄今只有3年半的时间,是什么原因让这个原本无家底、无资源、无产业的村庄,在易地扶贫搬迁后,不仅实现了村集体经济收入破零,村民年人均收入直接破万。

  新的村庄 新的起点

  汽车驶出尖扎县城,在213国道向南行驶7公里,沿着高坡向右下方一拐,我们就来到了有着“黄河民宿第一村”美誉的来玉村。

  进入村庄,映入眼帘的是沿着河岸缓坡错落有序排列着的16排99户藏式民居,围墙是统一的沙土色墙体,墙体上方与房檐衔接处采用绛紫色双线勾边装饰。与民居一路之隔的是二层砖木结构的绿地休闲观景长廊,鲜嫩的青草正由黄转绿,桃树上毛茸茸的青涩果实藏在树叶的缝隙间,一串串粉红色的花朵从香花槐的树枝上垂下,随着微风轻轻摇动。

  漫步在六月的来玉村,最惹眼的是争奇斗艳的月季花,在暖阳的千百次抚慰下,迫不及待地在农家小院、村道边吐露芬芳,而更多、更漂亮的月季花则盛开在“水文化主题公园”内,好一幅人在村中、村在绿中、绿在花中的美景。

  中午下班,记者跟随村纪检主任卡本加来到他家中。此时,全家人正聚在玻璃暖廊里吃午饭,虽然餐桌上有炒洋芋丝、青椒肉片等家常菜,但卡本加73岁的母亲兰措吉还是习惯从长方形的炒面盒中用勺子舀出青稞炒面拌上酥油、曲拉,“习惯了,一天至少得吃一次糌粑,一天三顿吃都不烦。”说起现在的生活,全家人你一言、我一语:“太方便了,自来水通到家里面,做饭都是电磁灶,卫生间里用的是坐便器,家家户户不是电热水器就是太阳能热水器,拧开水龙头凉水热水都有。”

  从卡本加家出来,来到村民南加多杰的家中,客厅和卧室铺着复合地板,厨房和卫生间内是光洁明亮的瓷砖,电视机、音箱、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一样不少。说起搬迁后的生活,南加多杰在县上工作的儿子明华加说:“搬迁下来后离县城近了,不仅上下班方便,买东西也很方便,打个电话就送过来了。”

  午后的阳光照射在地面上。78岁的才让吉和孙女娘毛措沿着观景长廊的木栈道行走,“每天吃完午饭和晚饭想上公园进公园,想上河边上河边,随便到哪都可以走一圈,很开心。”村民们只要说起现在的生活,脸上都洋溢着满足、幸福的笑容。

  广场、公园、观景长廊、篮球场、儿童游乐园满足了村民的日常生活需求;党群服务中心内有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农家书屋,满足了村民的精神需求。尖扎县委常委、宣传部长银吉卓玛说:“把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融入精神文明建设全领域,实现村民在哪里,新时代文明实践服务就到哪里。在党群服务中心内还设有村级卫生室,村民有个头痛脑热不用出村就可以得到医治。”居住区、休闲区、办公区和产业区实行有效的区分是来玉村新村建设的一大亮点。屋里安居、屋外就业,相对独立的产业区不仅满足了村民的就业需求,也为来玉村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夏日的来玉村向人们展示出了一幅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美丽画卷。

  山有多高 路有多远

  “水是借的,牛奶是可以给的。”这句在来玉村广为流传的话,形象地说明了村庄曾经存在的饮水难的困境。地处浅脑山区半农半牧的来玉村,还存在行路难、就医难、上学难,这四大难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截至2018年12月,这个有79户331人的村庄,仅建档立卡贫困户就有34户116人,约占全村人口的35%。

  说起来玉村的四大难,每一个在这里生活过的人都可以讲几件亲身经历的事,而大家对用水难的记忆尤为深刻。从2018年开始在来玉村驻村的尖扎滩乡干部拉关加说,他每天洗脸的时候,都只用一碗水,洗的时候也不用香皂,最后剩下的洗脸水还要用来喂牲畜或浇地。51岁的卡本加回忆,早些年村里人用水,都是用木桶到山脚下的泉眼里去背,条件好一些后又用牲口去驮水,再后来又用三轮车拉水,每家清晨4点就出去拉水,接近中午才能到家。后来村里修了蓄水池,从半山腰上抽水,相比以前用水虽然方便了,但遇上断电或水管破裂,还是要到山脚下去取水。回忆起上学的艰难,县妇联原主席青措说,来玉村只有小学一到三年级,四年级就要到尖扎滩乡去上寄宿学校,学生每次往返学校需要走一天的路,带上一周的馍馍、饼子,因为上学不方便,一些孩子只在村里读到三年级就不上学了。

  关于来玉村的事情听得多了,不免激发了记者的好奇心,很想去老来玉村实地走一走,看一看。可一听说记者要去老来玉村,人们无不摇头:“弯多坡陡路面窄、塌方没路了去不成……”正在记者一筹莫展之际,青措表示愿意一同前往。

  从来玉村出发,路上不时有零星的小雨飘到车窗前,青措嘱咐要早点返回,不然赶上大雨就回不来了。汽车朝同仁市方向行驶近30公里之后,终于看到了尖扎滩乡和兰采乡分道的指示牌,沿着兰采乡方向朝东北方向行驶,就是去往老来玉村的道路。15公里的纯沙石路就是人们口中最险的路段,原来这条路并不是一条人工修筑的路段,而是走的人多了,在羊肠小道上自然形成的路。狭窄的道路上遇到对向行驶的车辆,相互错车都得紧贴道路边沿。路上还有一个滑坡带,滑坡带中间有一条缝隙,每逢开春冻土融化,缝隙便塌陷下去,只有用挖掘机、装载机才能把缝隙填满、铺平,幸运的是塌陷处已铺上沙石、塌方的路段已被清理。

  在与彩云相接的地方,我们终于到达了老来玉村。村民原有的旧房屋已全部拆除退耕还林,村庄原有的旧貌已不复存在。在一株高大的云杉下,青措下了车,她沿着地下的方向一直在寻找着什么。原来她家的老房子就建在离云杉不远的地方,只是现在再也找不到原来的旧址了,这株伴着她成长的云杉成了唯一的记忆。

  来玉村搬迁后,根据村里牧户的实际情况,由县政府特批200万元,盖了14个现代化的畜棚,牛羊养殖户可租用产权归村集体的14个畜棚。循着远处的狗吠声,我们遇上了带着两个孙娃子的夏吾专措。

  夏吾专措今年47岁,她的丈夫外出打工,她和婆婆二人牧放家中的200多只羊和7头牛,现在用水依然是到蓄水池里去挑,看着眼前空空荡荡的山坡,记者问她晚上怕不怕,拥有一双明亮的大眼睛,鼻梁高高的夏吾专措说:“一点都不怕。”说起来玉村的新房子,夏吾专措满脸笑容,每隔一两个月她都会回去一趟。

  告别夏吾专措一家已近下午5点,此时她家的羊群正陆陆续续返回畜棚,羊妈妈看着小羊羔一路狂奔冲下高坡,小羊羔也钻进母羊的怀里吮吸奶汁,一时间咩咩的叫声在山间回荡。

  拔掉穷根 摘掉穷帽

  “来:山间或坡上的小滩,玉:位于后边或边沿,来玉村就是位于山坡上的小滩或旁侧。”尖扎县文化馆副馆长尼玛太在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后,终于在2010年由甘肃民族出版社出版,尖荣旦增所著的藏文版《古浪寺志》中,找到了关于来玉村地名的简短描述。

  拉关加说:“听老人们讲来玉村有200多年的历史,这里平均海拔超过3100米。搬迁前,村里的常住人口大概还不到原来的一半,村里多半都是老人和留守儿童。有些房屋因无人居住,近一半已经废弃。因山体整体缺水,两万多亩集体草场的草皮生长都不好,牛羊养殖已趋于饱和,如果再延续传统的生产方式,不但无法摆脱贫困,还会造成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

  为了结束来玉村“水比奶贵”的历史,让村民彻底告别贫困的生活,尖扎县委县政府按照“山上问题,山下解决”的思路,2017年5月决定对来玉村实行整村易地扶贫搬迁。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搬迁动员会召开后,同意搬迁的竟然没有几家。眼见村民意见始终难以统一,相关部门在逐个做村民代表思想工作的同时,还通过发放调查问卷以及深入走访了解村民生产生活的现状,初步掌握了村民反对搬迁的理由:虽然贫穷,但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人们更多的是故土难离。而对于长期居住在大山深处的人家来说,由于对外界缺少了解,再加上文化底子薄、缺少技术,部分村民觉得在山上生活虽然穷一些,维持温饱还是可以的,况且搬迁还需要每家每户自筹一部分资金。

  村民的顾虑不是没有道理,搬迁就是为了让大家过上好日子,好事一定要办到村民的心坎上。县委县政府、乡党委乡政府、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首先从转变村民的思想观念入手,在让村民看到发展希望的同时,更要让他们能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各部门在挨家挨户继续做思想工作的同时,还就村里的资源优势、未来产业发展现状,积极争取和落实项目资金。与此同时,充分利用对口帮扶机制,引进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能集团”),天津市商务局、天津东疆保税港区的援建资金对来玉村实施对口援助帮扶。

  真心服务终于换来了村民的认同。2018年1月17日,历时8个多月的整村易地扶贫搬迁终于有了结果,村民一致同意搬迁,并在会议记录上签字。2018年5月,以“帮扶+自筹”模式进行的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正式在来玉村启动。2019年1月7日,新村房屋主体工程全部完工,村民分批次迁入新居。

  2019年10月17日,是来玉村永远值得铭记的日子,这一天,贫困户积极填写退出贫困户申请,标志着来玉村即将摘掉“贫困村”的帽子。

  尖扎县乡村振兴局局长杨吉加介绍,自2018年年初县委县政府投入资金2547万元,实施以来玉村为主,石乃亥、羊智等村共99户380人的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新建安置住房99套,建设住房面积共7819平方米,修建人畜饮水管道3.77公里,建设输电线路4.7公里、村级硬化道路2.99公里,修建党群服务中心300平方米,文化广场500平方米,实施耕地改良138亩。

  兴了民生 旺了产业

  6月4日是端午节的第二天,到舅舅家走亲戚的拉见卓玛,大清早和舅妈南太加上到屋顶擦拭太阳能光伏板。南太加说:“这些光伏板给我们带来了收益,我们要好好爱护。”每一位细心的到访者,在来玉村不难看到,在每一排民居的西侧都立有一个光伏并网箱,箱体上喷涂着“中国华能援建”。屋顶上的这些光伏板,通过电线将产生的电通过光伏并网箱源源不断地输送到电网,并网仅6个月,屋顶光伏项目就让来玉村实现“阳光红利”17万元,平均每户分红1700余元。截至3月底,总投资385.5万元的屋顶光伏,已实现每户年均收益3500元。

  “曾经有村民问我,屋顶安装这些蓝色的板板真能给钱?我说绝对能给。”被村民亲切地称为“华能县长”的靳晓勇,是华能集团第四批援青干部。3年援青,靳晓勇最大的感受就是:要想脱贫致富,关键要看有没有一个立得住的产业;要想稳定脱贫成果,关键要看有没有稳定的收入。

  民宿、旅游、光伏、采摘、服装加工五大特色产业体系,是县委县政府为来玉村量身定制的发展方向。依托气候、海拔、风景以及地处黄河岸边的地理区位优势,积极创新来玉村易地扶贫搬迁与新能源利用、乡村振兴、文化旅游相结合的新路子,通过高标准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从而形成“多业共生、多轮驱动”的发展方向。6月14日,由政府投资2400余万元,企业投资2000万元的“黄河民宿第一村”正式开门迎客;由县妇联牵头组织实施、县委组织部扶持50万元、华能集团投资80余万元援建的达格玛宝服装公司,已签订校服订单435套,解决就业岗位20个……

  仲夏时节的来玉村到处是一派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象。在占地153亩,集四合院、江南风情、藏式民居为一体的民宿区里花开艳丽、青草繁茂,正忙着接待游客的湖州和家兴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孙英一说:“端午假期试营业,每天的营业额都有两万多元。6月9日中午我们还承接了180人的用餐。”据了解,目前来玉村已有30多名村民在民宿从事领班、收银、保洁、绿化、后厨打杂等7项工作,工资从3500元到4500元不等。

  开门是店、关门是家,背靠山水美景好挣钱。在被誉为“黄河民宿第一村”的来玉村,随着来玉湾阳光沙滩、垂钓区基础设施的日益完善,乡村旅游的热度显著提升。看准这一有利时机,相关部门采取政府每户补贴5万元、村民自筹2万元,引导10户家庭发展农家乐,干一天农家活、吃一顿农家饭、采几个田园果。在来玉村138亩后续产业用地埂边种植枣树、山楂、李子、杏树、樱桃等十多种果品,在提高旅游乐趣的同时也增加了村民的收入,目前已为村民提供就业岗位10个……

  蓝图绘美景,实干创未来。

  县文体旅游广电局局长扎西尼玛介绍,近几年,全县以坎布拉景区为龙头,谋划了“一线两河三环”的旅游大环线,在来玉村和德吉村沿黄景区廊道建设项目中,将这两个相距1.7公里的村串连在环线上,形成了一条完整的旅游链条,在共同发展旅游业的基础上,还将形成文化、农业、民宿、娱乐等多业态发展。未来将建成游乐场、房车营地、湿地公园、餐饮文创休闲区、田园体验区、民宿改造提升区等6个游览基地。

  曾经的来玉村以四大难著称,如今的来玉村在五大产业的支撑下,不但甩掉了贫穷落后的帽子,村民们在精神层面也有了更高的追求。村妇联主席娘毛吉,组建了语言学习群,每天由娘毛吉为群里的51名妇女讲课,参加学习的妇女们按时背诵课文、交作业。45岁的地切吉虽然只是小学毕业,但她通过自学达到了初中文化程度,她也组建了学习微信群,现在有十几名妇女跟着地切吉学习。青措说,搬迁前村里的妇女都是围着娃娃、锅台转,现在不一样了,想进步、追求进步在来玉村的妇女中已蔚然成风。

  从山上到山下,来玉村通过易地扶贫搬迁,不仅搬出了新希望,也让幸福在这里扎了根。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西海都市报,不代表青海网的观点和立场。

(99)
煎蛋煎蛋
上一篇 2022-06-27 09:59
下一篇 2022-06-27 10:0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