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民和尖岭村:从穷山村到幸福村的变迁

【乡村振兴】民和尖岭村:从穷山村到幸福村的变迁

脱贫户的新家园

仲冬霜月的河湟大地,寒气袭人,冬意渐浓。

走进地处脑山的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古鄯镇尖岭村,蓝色顶的养殖暖棚、蜿蜒错综的硬化村道、焕然一新的村民院落,在草木凋零的冬季显得尤为醒目。村民关登利赶着自家的几头牛,吆喝着向不远处的草坡走去,一路牧歌声声……

这是尖岭村在党的惠民政策的沐浴下,从一个贫困落后村奔向幸福小康的变迁缩影。

惠民政策催新变

12月10日,走进尖岭村孙腊兄家,只见5间封闭式砖混结构的住房新颖别致,走进堂屋,烤箱里的炭火燃烧正旺,一家人坐在沙发上拉着家常,盘算着明年的打算,满屋子暖意融融。

“2017年,在党和政府的危旧房改造项目扶持下,修建了这5间房子,政府补贴了4.5万元。感恩党的好政策,让我们这些大山里的贫困家庭住上了这么好的房子。”看着宽敞亮堂的新住房,孙腊兄说出了心里话。

尖岭村是海东市民和县古鄯镇的一个脑山村,平均海拔在2100米以上。这里山大沟深,土地贫瘠,交通不便。230多户村民依山而建的民宅零星散落在半山腰里,近2000亩的土地上耕种的农作物是尖岭村人最主要的收入。

一代代勤劳朴实的尖岭村人,编织着美好生活的幸福梦。但受自然环境条件的限制,尖岭村的幸福变迁显得“龟速”般缓慢。

“以前这里没有水泥路,都是羊肠小道,下雨后湿滑难行,两腿都是泥巴……”回想起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生活状况,孙腊兄有着太多的感慨。

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实施精准扶贫以来,短短五年时间,让贫穷落后的尖岭村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2016年,精准扶贫的春风吹来,尖岭村被确定为贫困村,全村236户农户中74户286人被精准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青海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党组积极响应省委脱贫攻坚部署,选派优秀党员干部担任尖岭村驻村“第一书记”,在古鄯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与村“两委”并肩作战,在尖岭村打响了一场脱贫摘帽的攻坚战。

安居才能乐业。驻村工作队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精准施策、精准发力,不折不扣落实好党的精准扶贫政策,攻坚克难补短板、强弱项,村里7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危旧房改造项目扶持下修建了新房,先后硬化村内道路13公里,更换老化自来水管道7000米,完成全村电网改造,重建村卫生室、村级综合办公服务中心,改造农户大门235个、围墙4023米,安装路灯60盏,修建3个休闲娱乐广场,改造2处休闲水池,实施危旧房改造74户,村级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年过花甲的脱贫户关登利说,多亏了党的好政策,这几年尖岭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娃娃上学免收学费还发营养餐,农民种地免征农业税还发种地补贴,看病有合作医疗,老人享受高龄补贴……党的好政策让老百姓得到了很多实惠!”关登利感慨道。

产业兴旺稳脱贫

产业振兴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尖岭村人所靠的就是近2000亩的耕地。但尖岭村人有一双敢打拼、能吃苦的双手,70多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党的扶贫政策支持下,选准产业,不等不靠,用勤劳的双手摘了穷帽、拔了穷根,走上了稳稳的脱贫致富路。

12月14日下午5点多,太阳西落,关登利赶着几头牛从大门外进来。他说,冬天太冷,把牛放在山坡过夜不易长膘,所以太阳落山后赶回棚圈,第二天早上再放出去。

如今,关登利靠着3万多元的产业扶贫政策扶持,通过养牛走上脱贫致富路子的。目前,已发展到8头母牛,他的发展目标是达到10头母牛的规模,之后所产的犊牛育肥后全部出售。

关登利的儿子也是闲不住的“大忙人”,每年开春种完庄稼后,小两口就外出打工,一年下来有3万余元的务工收入。如今,家里还新添了一辆小轿车,一家人的好日子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目前牛存栏12头,去年出栏4头牛收入近3万元,打工收入2万多元,家里生活条件比以前好多了。”靠着产业脱贫的孙腊兄告诉记者。

孙腊兄一家5口人,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精准扶贫期间,在人均5400元的产业发展资金扶持下,修建了家庭牧场,购进了3头牛,丈夫谢占祥在外务工挣钱,孙腊兄在家种地养牛增收,2018年如期摘掉了“穷帽”。

村民要致富,关键看支部。作为村党支部书记的王家存在国家扶贫产业政策扶持和省市监局、驻村工作队的帮扶下,撸起袖子带头先干,流转土地发展中药材产业,不仅提高了土地种植效益,也为村民在家门口搭建了务工平台。

王家存告诉记者,今年他种植了150亩当归,总收入42万元,其中一半的收入全部用于支付务工村民的劳务报酬。

今年65岁的村民王怀礼和老伴儿在当归种植基地务工,年收入2万多元,养猪收入3万余元,加上儿子儿媳在外的打工收入,一家人在县城购买了一套97平方米的楼房。

“头雁效应”催生产业振兴。目前,尖岭村已有4户农户发展起药材种植,10头牛规模、100只羊规模、100头猪规模的养殖户共有40余户。同时,每年外出务工的村民达700多人次,年人均收入在2.5万元以上。

对口帮扶促发展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尖岭村幸福变迁的背后,不仅彰显了党和政府的巨大关怀,而且凝聚着帮扶单位坚持不懈的付出,印刻着帮扶干部奋战的足迹,他们用实际行动筑牢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现实之基。

精准扶贫以来,省市场监督管理局主要领导先后多次亲临尖岭村调研扶贫工作,聆听群众心声,解决群众“急难愁盼”。在驻村“第一书记”的牵线搭桥和帮扶单位的倾力帮助下,先后协调农业扶贫资金5万元、争取捐款10万元对尖岭村基础设施进行改造,指导配合青海晶珠药业进村捐赠价值上百万元的药品、物资,发挥行业优势促成新建一处中药饮片加工厂,联系青海圣源地毯集团解决8名贫困家庭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今年,以任潮为“第一书记”的驻村工作组为尖岭村129户农户争取了节能电暖炕补贴项目。该项目由政府补贴1200元、群众自筹100元,一个节能电暖炕就安装到村民家了。

“党的政策就是好,给我们安装了节能电暖炕,既经济实惠,又安全环保,解决了冬天取暖的后顾之忧。”老党员王春苗摸着自家热乎乎的节能电暖炕高兴地说。

据任潮介绍,节能电暖炕有节能增热效果,一晚上也就2度左右的耗电量。

根据疫情防控值守需要,驻村工作队积极协调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生物园区分局为尖岭村值守点解决取暖燃煤费1000元、全套防护服15套、灭菌护目镜15对、防疫药品40盒、浓缩消毒液16瓶,协调省药检院为尖岭村捐赠医用口罩3000个、免水抑菌洗手凝胶300瓶、额温枪5把;认购本村农产品1000斤;通过联系各地商户帮助销售本村农产品土豆180吨、当归27吨、百合25吨,总销售额达60多万元。

每一份帮扶,像春雨滋润着尖岭村村民的心田,鼓舞着大家在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勠力同心,感恩奋进。

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产业振兴。在尖岭村的乡村振兴路上,驻村工作队将持续做大做强中药材种植产业,积极走“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并协调青海蕴康中药饮片有限公司与尖岭村签订了150亩的当归收购合同,引导更多村民用好土地资源,积极种植中药材等附加值高的经济作物,提高土地产出率,增加种植效益。

“今后,我们在持续发展壮大牛、羊、猪等现有养殖产业的同时,计划通过招商形式引进鸵鸟养殖、木炭加工等项目,目前投资方已经有了合作意向。另外,用好村内的一处占地2亩多的水塘资源,积极争取项目支持,发展垂钓民宿产业,带活乡村休闲旅游,拓宽村民增收渠道。”任潮说。

脱贫攻坚交出合格答卷,乡村振兴开启新的征程。在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党组的帮扶下,以任潮为“第一书记”的驻村工作队与村“两委”班子一道带领村民,把对党的感恩之情转化为投身乡村振兴的不懈动力,携手把尖岭村的美好图景一步步变为现实。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本站原创内容,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412)
煎蛋煎蛋
上一篇 2021-12-23 10:11
下一篇 2021-12-23 10:3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