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唯一青海水质优良率100%

全国唯一青海水质优良率100%

黄河像一条玉带滋润河湟谷地。

全国唯一青海水质优良率100%
水獭现身玉树扎曲河。
全国唯一青海水质优良率100%
黄河湿地拍摄到的白鹭。

记者从省生态环境厅了解到,今年1月至10月,我省Ⅰ类至Ⅲ类断面水质比例为100%,劣Ⅴ类断面水质比例为0。青海不仅与全国13个省市同步率先消除劣Ⅴ类水体,且全省35个“十四五”国考断面水质达到优良,成为全国唯一Ⅰ至Ⅲ类断面水质比例为100%的省份。

  青海是长江、黄河、澜沧江三大河流的发源地。数据显示,三江源生态保护二期工程实施以来,区域年均出境水量比1956年至2000年平均值增加62.63亿立方米,每年向中下游稳定输送600多亿立方米二类以上的优质水。

  为从根本上解决影响水环境质量瓶颈问题,今年以来,我省深入开展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运行情况专项督察和黄河流域生态环境问题全方位“体检”,紧盯重点流域、重点区域和重点领域,协同推进河湖管护、水资源利用、水生态保护、固体废弃物管理和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水平的整体提升。同时,扎实做好中央水污染防治专项资金争取工作,年度获得资金21.16亿元人民币,创历史新高。

  相关新闻:清水东流 万物欢腾

全国唯一青海水质优良率100%

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工作人员在祁连山流域采集水样。

青海境内拥有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3518条,常年水面面积1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达242个。近年来,我省加大水源地保护力度,主要水源地和河流珍稀野生生物频现,再次印证我省在生态保护方面取得的成效。

长江源头再现“水中大熊猫”

家住玉树市结古镇的更庆巴松是冬泳爱好者。12月9日,他像往常一样前往离家不远的巴塘河去游泳。巴塘河是长江支流中的一条,在玉树市区与扎曲河交汇,最终流入长江干流通天河。更庆巴松说,早些天,他路过扎曲河边时听到了像小孩一样的叫声,循声望去,发现河边几只欧亚水獭(简称“水獭”)在岸边捕食,其中较大的一只在河边的草地上进食。更庆巴松说,这不是他第一次发现水獭,今年初他在扎曲河也目击到水獭捕鱼。

水獭是河流生态系统的旗舰物种以及顶级捕食者,被称为“水中大熊猫”,是健康水体的重要指示物种,有重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野生动物保护专家称,水獭属濒危物种,作为淡水食物链的顶端物种,水獭需要大量的鱼群作为食物。从某种程度上讲,可以直接作为河流健康程度的评判标准。

记者翻阅资料发现,近年以来,布设在玉树市巴塘河、扎曲河的红外相机多次记录到水獭活动影像,有一个健康的水獭种群正在和玉树市民比邻而居。

为保护长江源头的水生物,我省在长江流域实行为期10年的禁捕措施。这项措施的实施,不仅让长江源头的水生物资源得到保护,而且对改善长江源水质起到积极作用。

祁连山河流发现红藻

发源于青海祁连山的黑河、托勒河、疏勒河、党河、石羊河,向东北进入河西走廊,孕育了土地肥沃的河西走廊,成就了中华文明千年大通道。

最新调查发现,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内的大通河、石羊河、黑河(含八宝河)、托勒河、疏勒河和党河6条主要河流干支流共调查到水生生物500种,包括鱼类、底栖动物、浮游动物18科24属42种,还有水生及湿生植物、浮游植物、底栖硅藻等。从初步调查结果看,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内河流和湿地水质较好,水生生物种类丰富,清洁水体指示物种较多。

常年在青海祁连山做藻类调查的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藻类学副研究员朱欢说,藻类是水体里面的一种初级生产者,对于整个水生态系统而言,只有藻类多了,整个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才能逐渐丰富起来。通过调查发现,在祁连山主要河流的藻类大部分属于清冷水体类,这种藻类在其他地方很少见。

朱欢做藻类调查已经十几年了,他在祁连山发现了以前鲜见的淡水溪流里的红藻,它的出现表明水质特别好,总体上反映了祁连山国家公园生态良好。

祁连山作为我国西部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是黄河流域及西北诸河重要的水源产流地,也是我省青海湖流域、河湟谷地、柴达木盆地的主要水源地,丰富的水资源维系着区域内各类自然生态系统的健康稳定。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省管理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此次调查得知青海片区及周边区域内河流和湿地总体水环境质量较好,基本能够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II类以上要求,部分指标在部分断面能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I类标准。

水鸟成群现身黄河库区

入冬以来,我省海南、海东等地黄河库区吸引大批水鸟远道而来,这些水鸟已将这里当成新的家园。

12月12日早晨,化隆回族自治县群科镇安达其哈村的黄河沿岸陆续出现观鸟的游客。他们站在河边拍水面上嬉戏的水鸟。随着太阳初升,天气变暖,拍摄水鸟的摄影爱好者越来越多了。

来自西宁的一名摄影爱好者说,担心错过早晨观鸟时间,他和家人前一晚上就赶到群科。高兴的是,当天早上天气晴朗,适宜观鸟拍鸟。

“如今在黄河边的湿地一年四季能看到水鸟的影子,它们成了村里的新‘村民’。”家住黄河边的安达其哈村村民马海买说,这两年,村里组织村民参与植树活动,在黄河沿岸的荒滩荒坡上种了树木。树多了,环境好转,到村里的水鸟越来越多了。

沿着黄河一路南下,在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德吉村,映入眼帘的又是另外一番景象。在一块面积不大的湿地里,成群的乌鸦与野鸭争抢食物。它们时而群飞,时而集中觅食,享受着冬日宁静的生活。

德吉村党支部书记夏吾东智说,村里每周安排村民清扫黄河边的垃圾。环境好了,到这里过冬觅食的鸟儿也越来越多了。

在黄河出省境的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禹王峡,同样也是一幅蓝天碧水、水鸟翔集的壮美景观。当地村民马进才说,这两年到这里过冬的野鸭越来越多,而且居住时间比去年明显长了。尤其去年以来,水面上出现了大天鹅的影子。

在我省绵延1600多公里的黄河干流线上,到处可见水鸟群集的景象。它们宛如“自然体检师”,向外界传递青海黄河段水质良好的信息。

60余种鸟类光顾湟水河

发源于巴哈图山的湟水河,穿湟水谷地而过,养育了青海全境60%以上的人口,被誉为青海的母亲河。

在湟水河支流北川河绵延6.5公里长的河道上,颇具时尚元素的北川河湿地公园成了一道新的风景。在北川河湿地公园,水生态治理带来了巨变:一条原本脏乱差的河道,经过整治变为一座碧水绿荫环绕的湿地公园。

北川河是湟水河一级支流,泥沙含量达1.4千克/立方米。为阻止泥沙流入湟水河,在治理北川河河道时,在公园上游修建了一座面积25公顷的沉沙池。这座沉沙池将上游的泥沙等沉淀下来,起到改善水质的作用。

顺河而下,通过河水打造的6道景观水坝一一出现在眼前,这6道景观水坝可以泄洪排沙,增强抵御洪水的能力。西宁北川河湿地公园管理中心工作人员祁琳说,北川河湿地公园生态河道建设中,充分考虑了水质改善和自然河岸恢复的思路,通过景观水坝适当变化原有的水力坡降,形成生态河道与湿地湖泊相结合的连续生态水面,便于水生植物的生长和河流流速降低后降解污染物。

水质改善了,植被面积增大,北川河湿地公园成了鸟儿的天堂,每年吸引上千只水鸟到这里栖息。“今年到这里的水鸟多达十余种,有白鹭、渔鸥、野鸭等。”祁琳说,这些水鸟爱上北川河湿地公园,主要得益于良好的水质和丰富的食物。

近年来,我省在西宁市相继实施了湟水河河道综合治理及滨水休闲绿道建设、北川河生态河道建设、宁湖景观改造、湟水河湿地海绵化改造及景观提升、城市绿道系统建设等项目,建成了海湖湿地、宁湖湿地和北川湿地三大片区,湿地面积从241.41公顷增长为374.57公顷,湿地率从47.5%提高到62.53%,并新建鸟类“生境岛”30多处,吸引60余种鸟类栖息。

近年来,我省累计投入80亿余元,湟水河综合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效,通过实施污水厂提标改造、截污纳管和排污口整治、中水回用及人工湿地建设、重点支流生态保护修复4个阶段治理,2020年青海省生态环境状况公报发布的数据显示,湟水流域水质持续改善,出省断面Ⅳ类水质达标率为100%。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西海都市报,不代表青海网的观点和立场。

(31)
煎蛋煎蛋
上一篇 2021-12-14 09:39
下一篇 2021-12-14 09:4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