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让“两弹一星”精神绽放新时代光芒——“两弹一星”精神述评(下)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让“两弹一星”精神绽放新时代光芒——“两弹一星”精神述评(下)

青海原子城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青海原子城纪念馆供图

上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我国最优秀的科学家从五湖四海齐聚海北藏族自治州金银滩草原,依靠自己的力量,仅用了10年左右的时间就创造了原子弹爆炸、导弹飞行和人造卫星上天的奇迹,取得了“两弹一星”事业的辉煌成就。

在“两弹一星”事业艰苦卓绝的奋斗中,老一辈创业者把“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永久地镌刻在中国大地上。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谈到“两弹一星”精神及其时代价值,指出:“发扬‘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和‘东风精神’,以民族复兴为己任,追求卓越,扎根大漠,报效祖国和人民。”“‘两弹一星’精神激励和鼓舞了几代人,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一定要一代一代地传下去,使之转化为不可限量的物质创造力。”

“两弹一星”精神,凝聚着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科学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和进一步发展,是激励中华儿女不断开辟新征程、开创新未来的强大精神动力。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让“两弹一星”精神绽放新时代光芒——“两弹一星”精神述评(下)

青海原子城纪念馆珍藏的高速扫描仪。摄影:尹耀增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让“两弹一星”精神绽放新时代光芒——“两弹一星”精神述评(下)

雕像“奔赴草原”。摄影:尹耀增

历史,选择了金银滩

1958年,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决策和领导下,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创建我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试验和生产基地——221厂。30多年来,伟大的创业者们在这块1170平方公里的神秘禁区内,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拼搏,勇攀高峰,攻克了原子弹、氢弹的尖端科学技术难关,壮了国威、壮了军威。

这一壮丽事业是几代人连续奋斗的结晶,多少人为之贡献了青春年华,有的人甚至献出了宝贵生命,党和人民不会忘记,共和国不会忘记。

1964年10月,“轰”的一声,蘑菇云在沙漠腾空而起,向世界庄严宣告: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爆炸成功,中华民族的脊梁就此挺起!

1993年,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221厂完成历史使命,通过国家验收正式全面退役。至今,人们习惯称这个地方为原子城。

原子城,为我国核武器研制生产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将永载我国核武器发展史册。

原子城,承载着一段辉煌的历史,承载着一段艰苦卓绝的奋斗历史,更彰显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

原子城,是世界上第一个主动退役,被和平利用并对外开放的核武器研制基地。在这片红色土地上,所创造的“两弹一星”精神同我国革命战争时期铸造的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留下来的珍贵精神,共同组成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让处于新时代的我们从中汲取源源不断的力量。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让“两弹一星”精神绽放新时代光芒——“两弹一星”精神述评(下)

体验原子城纪念馆科技布展(资料照片)。摄影:丁玉梅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让“两弹一星”精神绽放新时代光芒——“两弹一星”精神述评(下)

游客在参观原子城纪念馆(资料照片)。摄影:丁玉梅

历史,从未远离

原子城,拥有着得天独厚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

这里,保存有“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纪念碑,有“两弹元勋”、国家将领和科研人员居住过的“将军楼”“黄楼”,有地下指挥中心,有第一颗原子弹启运上车的“上星站”,有1966年进行的爆轰试验场,有代表核设施处理成就的“亚洲第一坑”和“核退役工程纪念碑”……这些遗址是我们走向强大的见证,每一处建筑,都浸透着老一辈创业者的血泪和汗水。

从湟源跨入海晏境内,写有“中国原子城”的大门映入眼帘,气势恢宏的大门,不禁让人揣上一颗敬畏之心,踏上余下的路程。

来到原子城,第一眼看到的是耸立在松林中的“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纪念碑,这座巨大的花岗岩石碑高约25米,碑体呈黑色,四棱台形。碑顶上悬着一颗银色的圆球,象征着我国第一颗原子弹。

石碑左右两侧分别镌刻着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爆炸的蘑菇云图形,并标示出其爆炸时间。石碑正面是张爱萍将军题写的“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十二个金色大字。石碑背面刻有长篇碑文。

在纪念碑的右侧,是乳白色的半掩体,基地精神内涵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小到布满岁月痕迹的照片,大到占半间房的机器,都在向来到它们身边的人诉说着那段特殊的历史。

2009年5月26日,记录中国核工业创建历史背景、发展历程、辉煌成就,彰显人文精神、实践意义、时代价值的青海原子城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

在深情缅怀、追忆中思索,看到如同嵌在大地的原子城纪念馆的第一眼,便知那段辉煌成就的取得,耗费了多少人的心血。隔空触碰馆内每一件展品,感知用生命铸就的精神丰碑,会永远屹立。

2020年底,为更好地展示原子城红色文化、彰显“两弹一星”精神丰富内涵,海北州对原子城纪念馆改陈布展,今年6月30日和广大游客见面。

改造后的纪念馆,以全新的展示方式、丰富的精神内涵,更加详实地集中展示“两弹”光辉历史,生动诠释“两弹一星”精神文化,为党史学习教育提供生动教材,让广大党员从中汲取奋进的智慧和力量,让“两弹一星”精神永放光芒。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让“两弹一星”精神绽放新时代光芒——“两弹一星”精神述评(下)

折屏演示第一颗氢弹爆炸,震撼力十足。摄影:尹耀增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让“两弹一星”精神绽放新时代光芒——“两弹一星”精神述评(下)

“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纪念碑。青海原子城纪念馆供图

历史,是前进的动力

“开展好爱国主义教育,我们义不容辞。”青海原子城纪念馆馆长马清芳说。近十一年来,原子城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不可替代的强大功能和价值传承不断凸显,成为全国重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文化展示基地、党史党性教育基地。

伟大精神的传承中,凝聚起强大的前进的定力。

十一年的传承中,原子城纪念馆工作人员,走出基地,踏上河北、上海、安徽……走访科学家、科研专家、技术工人和干部职工、烈士遗属,听他们讲“221”基地的神秘历史,挖掘“两弹”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2012年10月,纪念馆成立海北州历史上第一支“两弹一星”精神宣讲团,宣讲团的成员多为纪念馆讲解员。

“走出纪念馆讲解‘两弹一星’精神,仿佛赋予了我无限动力。”宣讲团成员王致玲说,每次宣讲结束的那一刻,她如同和原子城老一辈创业者在并肩作战,爱国之情溢满全身。

走遍青海并逐渐走向全国的宣讲团,用一个故事或一场情景剧,在全国掀起弘扬“两弹一星”伟大精神的热潮,让“两弹一星”精神绽放光芒。

在原子城,还有一个令人神往的地方,省内一流干部党性教育基地——“两弹一星”理想信念教育学院(以下简称学院)。秉承红色血脉,将红色历史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成为历史向前发展的共识。

在基地接受党性教育,能更加清晰、直接了解共产党人的奋进史。不管是在学院教室,还是在核工业研制基地遗址,踏足先辈足迹,在接受“两弹一星”精神的教育中,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使党性锤炼变得纯粹,更能激发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不竭动力。

核工业研制基地的底色,如一面红色的旗帜,引领各族儿女,向着新时代美好生活不断前进,以崇高的责任筑起永恒的丰碑。

【采访感言】担负起“两弹一星”精神传承的责任使命

不久前,原子城纪念馆改陈布展后重新开馆,我有幸听到了更多关于西海镇的历史故事。

以前,西海镇被确定为核工业研制基地,大量人员不断地来到基地,为了保密,便对外称这些人是在挖矿,久而久之人们习惯叫这里矿区,当时人们肯定想不到,在矿区工作的这些人,挖出来的“矿”,是如此惊天动地,让这片几乎处于“无人区”的地方,成为世界的焦点。

历史上被人瞩目的地方,都会发生被历史铭记的事件。蘑菇云升起的那一刻,这个地方注定被载入史册。退役后的西海镇,利用红色资源,强化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打造红色旅游产业,成为爱国主义和时代特征完美结合的典范。

其实,“两弹”的研制,镌刻在这片地方的何止是令人瞩目的“称谓”。

参观过位于西海镇邮局的地下指挥中心便会有体会:下到地下后要关闭通往地面的大门,然后各自开展工作,为了保密也为了安全,研制基地的厂房多建在地下,在地下工作,尤其是处在高海拔地区,需要克服的困难太多,可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只夜以继日地埋头工作……

在厂区老旧厂房前,有几棵挺拔的杨树,这些树曾是在这里工作的厂区职工所种,如今小树苗已长成能为人遮阴的大树,它们如同基地创业者们用心血浇筑的“两弹一星”精神,在这里扎根,借助这片沃土,“精神”的枝蔓迅速成长,为中华各族儿女遮风挡雨。

在“两弹”研制的过程中,那些取得的成就,那些遭遇的挫折,都应该被我们铭记于心。有一句话说得好:“党和人民不会忘记,共和国不会忘记。”作为青年一代,我们更应铭记这段历史,并肩负起传承和弘扬“两弹一星”精神的责任和使命,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青海日报,不代表青海网的观点和立场。

(236)
煎蛋煎蛋
上一篇 2021-08-27 17:22
下一篇 2021-08-27 17:5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