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看城乡统筹新海东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在海东,人们既能看到群山巍峨、雄伟壮观和粗犷原始的雪域风情,也同样能领略到锦绣江南的灵秀山水。但畅游其间,最堪品味的,还要数和谐宜居、生态大美的城乡美景。

盛夏时节,一到周末,海东人便开启了微信“朋友圈”晒图大赛。田园美景、乡村庄园、农家土菜……将人们的目光牢牢锁住。在海东,城乡之间的切换,有时就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镇化要发展,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也要发展,同步发展才能相得益彰,要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对于海东而言,城乡统筹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随着海东市美丽乡村建设、路网体系建设、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不断完善,一个更具活力的城乡一体化融合发展的新海东,展现在我们面前。

喜看城乡统筹新海东

城乡相融合打造宜居宜游福地

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城乡一体化发展。多年来,海东市始终秉承城乡统筹发展的战略目标,在大力推进城镇建设的同时,加速乡村建设,走出了城镇有品质、乡村有特色的融合发展之路。

“从荒山到绿坡,从鲜有人知的大山村落到卯寨文化走进大众视野,卯寨沟的变化真的前所未有。”当地的一位村民说,这几年,卯寨焕发新生机,把黄土山包绿化得郁郁葱葱,让卯寨文化走出大山,真正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让老百姓端牢了“旅游饭碗”。

同样且更为突出的变化在海东市乐都区羊起台新村演绎着。这个村既是易地搬迁脱贫村的典型代表,也是海东乡村建设的缩影。独栋楼房小院、餐饮一条街、文化休闲广场完全成为海东城乡统筹发展和实施乡村振兴的“独门秘籍”。

这只是海东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一个缩影。长期以来,海东市聚焦城乡一体化发展,把美丽乡村建设与产业发展、农民增收、民生改善紧密结合起来,围绕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建设目标全力推进。

目前,海东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2%,建成120个高原美丽乡村,634个贫困村实现美丽乡村建设全覆盖。全市完成120个4G补盲站点和403个5G基站建设。完成5848户农民居住条件改善工程,农村养老、医疗、社会救济得到明显提升,从农村进入城市的落户门槛被打破。

如今,海东市围绕让城镇生活更美好、乡村生活更富足发展目标,不断深化行业改革,推进住房优化升级,加快完善基础设施,持续改善人居环境,着力增强城镇带动和引领作用,促进城乡统筹协调一体化发展,青藏高原山水田园、生态绿色、宜业宜居、创新活力、城乡统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城正在从“绘在纸上”的愿景逐步变成看得见的现实。

密织公路网推动城乡交通一体化

走在海东市主干道之一的古驿大道上,六车道的柏油马路宽阔平整。道路两旁,商铺等建筑物均统一安装节能窗和保温墙。夜幕降临,璀璨绚烂的亮化工程将古驿大道装扮得格外美丽。

这是海东市拉开城市“骨架”,提升城市品位,建设幸福宜居新城的一个缩影。城市路网体系的不断完善,是进一步提升城市功能品位、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的最有力证明。

时间回到2020年9月,经过3年多的紧张施工,横跨湟水河,连通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和甘肃省兰州市红古区的新团结大桥建成通车。团结大桥建成通车以来,完善了民和县城市路网,加强了民和县和红古区两地的互联互通,增强了兰西高速连接线的通行能力,对促进两地半小时经济圈、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路通,福至。一条条“断头路”“瓶颈路段”陆续被消除。四通八达的公路网在便捷人们出行的同时,打开了一扇扇更加富足、更加幸福的大门,也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现在村里的硬化路都铺到了家门口,原本光秃秃的道路两旁也建起了绿化带,夏季的时候种植了五颜六色的鲜花,路修好了,人气都旺了,生活质量也跟着提升了不少呢。”说起家乡的变化,家住平安区三合镇仲家村的村民谢香花感受最深的就是路的变化。

近年来,海东结合“精准扶贫”“易地搬迁”“整村推进”“乡村振兴”等民生重点工程,全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重点完成贫困村入户道路硬化、脱贫攻坚补短板一期及二期、乡村旅游专用道路等项目,扎实推进城区路网建设,极大改善了交通环境,城市路网体系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品位进一步提升。

喜看城乡统筹新海东

就业有保障绘就群众幸福生活底色

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就业之源。海东是国家六盘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重点地区,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70%以上,解决好就业问题,事关全市城乡统筹发展的大局。

近年来,海东市通过建机制、强培训、促就业、重服务,打出了一套就业“组合拳”,交出了一份漂亮的就业答卷。如今,有技能、有事干、有钱挣,成了全市各族群众生活的幸福“底色”。

一技在手,增收不愁。在化隆回族自治县扎巴镇本康沟村的民族服饰加工“扶贫车间”内,本康沟村的村民成了车间工人,正在车间内缝制、熨烫、质检、装袋……村民韩新庄姐就是“扶贫车间”的工人。韩新庄姐告诉记者,她的丈夫马富龙因车祸导致双腿截肢,在“扶贫车间”没建成之前,她因为要照顾马富龙,根本不能外出务工,每年只有种地的收入。村里的“扶贫车间”建成后,她跟马富龙都成了工人,马富龙不会缝纫技术,安排的是熨烫衣服的岗位,而她自己在缝纫的流水线上工作。

“现在我们可以在家门口就业了,农忙时回家种地,农闲时就来厂里干活。现在我俩加起来平均每月能挣3000多元,日子也越过越好了。”韩新庄姐笑得合不拢嘴。

去年以来,海东市紧扣脱贫摘帽清零目标,以特色产业发展为杠杆,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探索适合农村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在平安高铁新区、互助土族自治县、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新建5个扶贫车间,鼓励和引导农村妇女积极参与发展本地传统手工产业,努力调动各方资源,把就业扶贫产业打造成最大亮点,切实解决了农村贫困妇女劳动力的实际困难,真正实现了增收致富。

截至2020年11月底,全市城镇新增就业9141人、城镇失业人员就业3552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499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27%;共向省内外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49.9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50.1亿元,劳务人均收入10050元;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率为91.38%;贫困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9521人。

喜看城乡统筹新海东

土房变楼房筑牢安居优居“新天地”

今年3月4日一大早,在民和县峡门镇甲子山村综合办公服务中心广场上,来自抓咱、若木池、甘池等5个村的207户村民手握身份证,脸上挂着笑容,依次排队等待易地扶贫搬迁县城集中安置点抽号分房,大家互相聊上几句,难掩心中的喜悦。

峡门镇共16个村,其中抓咱、若木池、甘池、赵家山、铁家庄5个村地处脑山,自然条件恶劣且易发地质灾害,几百年来,村民们在出行不便、公共服务设施滞后的情况下生活在这里。

当天,在抽号分房现场,抓咱村村民李存孝告诉记者,几十年来,他和老伴住在山头的土坯房里,冬季透风,夏季漏雨。他尤其难忘的是,2018年8月的那场洪涝灾害,当时全村陷入灾难,有的家中地面成了一片水田,有的家中房屋倒塌,生命安全都成了问题……“我抽到了一套89平方米的房子,楼层还是16层,住到县城出门方便多了,看病不用愁了,我和老伴可以安享晚年了。”

难掩激动心情的还有甘池村村民赵福德,老人今年年近80岁,在村里生活了一辈子,年轻时就在家务农,耕地、种洋芋、放羊……尝尽了辛酸。“我抽到了一套90多平方米的房子,如果不是党和政府的关心,我们山里人哪有这样的大好事。”分到楼房后的赵福德内心满是感激。

谈及整村搬迁带来的好处,赵家山村村民们纷纷称赞:“住进新房,孩子上学近了,出门看病方便了,买东西不用跋山涉水走两三个小时的山路,我们全村人都高兴,对今后的幸福生活充满了信心。”

像这样从大山搬入新居的故事在海东还有很多。近年来,对生活在“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地区的贫困群众,海东市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当头炮”,带领贫困群众搬出大山。

记者了解到,2015年以来,海东市为加快山区深度贫困村农民脱贫步伐,相继从山区搬迁1.8万户6.7万人,涉及396个行政村,全市共有97个村完成了整村搬迁,易地搬迁村群众通过政府统一规划安置、解决就业,成为新时代的新型农民。

一串串数字、一个个故事,无疑最能直观体现海东城乡统筹发展的成果,而百姓也着实感受到了城乡统筹发展带来的“福利”。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海东日报,不代表青海网的观点和立场。

(34)
煎蛋煎蛋
上一篇 2021-07-22 22:46
下一篇 2021-07-22 23:1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