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旗下 各民族勠力同心谋发展——海东市基层党建工作系列报道之四

湟水河畔,173万海东儿女在这里繁衍生息。藏、回、土、撒拉、蒙古等18个少数民族占海东总人口的50.4%,多民族聚居、多文化交融成为海东鲜明特色。

“不管汉族、土族还是撒拉族,我们都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只有团结才能让我们共同发展!”这是海东各民族的心声。2020年11月,海东跻身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行列。

在海东这样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民族团结始终离不开党建引领,离不开一面面鲜红的党旗。在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过程中,海东市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综合协调、牵头引领的作用,让各少数民族充分享受国家各项惠民政策,各民族群众在党组织的带领下团结互助、互敬互促,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

党旗下 各民族勠力同心谋发展——海东市基层党建工作系列报道之四

这是一个有爱有温暖的民族团结“大家庭”

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积石镇的西街村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农业村,多年来,这个村里撒拉、藏、回、汉四个民族亲如一家的故事在当地传为美谈。

回族老人苏努古患胆结石需手术治疗,村干部和群众得知这一消息后自发捐款,让老人得到及时治疗;藏族村民朱成正的妻子病故后,回族、撒拉族群众捐助1000元,帮他料理了后事;逢年过节、婚丧嫁娶,村子里的各族群众互相来往,相互拜访,共同祈福祝愿;面对突如其来的洪水侵袭,各族干部群众奋战在灾情一线,用实际行动展现了各族群众团结一致战胜困难的磅礴力量……

这些生动的故事背后,是海东市、县、乡党委政府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精心做好民族工作结出的硕果。“团结才能进步”的理念深入每个村民心中,一人带动之下,全村都成了民族团结的践行者。

在平安区沙沟回族乡树尔湾村,清真寺教长贾文雄积极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团结汉族村民,利用自己在信教群众中间的号召力,积极为村里办实事、好事,成了树尔湾村村民族团结进步的“领头雁”。

“在我很小的时候,我们村里回、汉两个民族分得很清楚,你是你,我是我。现在好了,汉族、回族群众相互帮助,情同一家人。”谈到这些年树尔湾村民族关系方面发生的变化时,贾文雄显得十分自豪。

“光靠宣讲还不行,最主要的是现在党的政策好,不管是信教群众还是汉族群众都觉得只要跟着党组织就肯定不会出错,所以民族团结工作才好做一点。”贾文雄说。在贾文雄和当地党委政府的努力下,树尔湾村的民族团结工作成了附近十里八村的标杆,党建引领民族团结也成为树尔湾村发展过程中的最大亮点。

如今,树尔湾村的回族、汉族群众彼此尊重,共同参与村里的公共事务管理和重大事项,共同为村子发展出谋划策,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处处呈现出勃勃生机。

这是一幅党旗下各民族共同进步的动人画卷

党建引领民族团结,就是在党组织的带领下,多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发展。海东民族团结取得的显著成就,与每一个基层党组织息息相关,与每一个基层党员密不可分。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海东市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基础上,针对在外拉面人制定了一系列措施和政策。化隆回族自治县积极探索在外务工人员中发展入党积极分子,在流动党员较多的城市成立驻外流动党支部,负责发展、推荐、培养入党积极分子,推选流动党员到拉面示范点培训。

“在外开拉面店多年,遇到困难时,流动党支部总会第一时间为我想办法、解难题。疫情期间,万千党员冲锋在前让我深受感动,我虽然不能有大的贡献,但还是可以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为公安干警送免费拉面、生活必需品。”马文德说。在武汉从事拉面生意的马文德,因在疫情防控工作中表现突出,被吸收为中共预备党员。

近年来,海东市精心组织开展“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和“新时代爱国爱教”巡回宣讲活动,全市12个乡镇、20座寺院、近3000余名群众、僧侣接受宣讲,在外的流动党支部也能随时随地接受宣讲。在各级党组织的密切配合下,民族团结成了党建工作中不可缺失的一环。

“不团结就要落后,落后就要‘挨打’。”对于像乐都区瞿昙镇朵巴营村这样多民族聚居的贫困村来说,脱贫是第一要务,前提是搞好民族团结工作。

朵巴营村有155户608人,以藏族和汉族群众居多。风俗习惯、民族文化不一样,发展思想就不一样。脱贫攻坚的这几年,村党支部为村民们讲解民族团结政策的频率也高了起来。除了政策宣讲外,党和政府的好政策带给朵巴营村实实在在的变化,也让村民们看到了幸福生活的希望,坚定了大家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心。

据朵巴营村党支部书记多存福介绍,近年来,村“两委”紧紧围绕“团结、进步”两大主题,充分发挥文化资源优势,盘活本土文化,实施美丽乡村建设。看着焕然一新的村庄面貌,村里群众都切身体会到了团结一心跟党走的意义。

“以前一家人住的是土坯房,夏天漏雨、冬天进风。走的是土路,吃的是河滩水,点的是煤油灯,日子过得紧巴巴。现在我们住上了砖瓦房,走上了硬化路,吃上了自来水,还用上了宽带网络……说实话,都是因为党的政策好,大家团结一心谋发展,没有杂念。”朵巴营村村民赵成德一脸幸福地说。

这是一段各民族“撸起袖子加油干”的生动故事

在循化县查汗都斯乡赞卜乎村,夫妻双双残疾的马乙四夫老人说起现在的生活高兴得合不拢嘴:“靠国家和政府的危房改造扶持,我们家也住上了宽敞漂亮的新房子。干部们都十分关心我们,驻村‘第一书记’像亲人一样经常到家里来帮着干活。两个儿子和儿媳妇也到内地大城市去当拉面匠挣钱了。”村干部介绍,拉面经济是赞卜乎村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现在村里90%的家庭都有人在内地从事与拉面有关的工作,不少人还当上了老板。

为推进人口较少民族脱贫,海东市委市政府全面推进精准扶贫各项规划和配套政策落地实施,把保障和改善各族群众生产生活水平作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主战场”,全力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群众普遍享受各项红利。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期间,市级财政每年设立创建工作专项补助资金2000万元,各县区每年投入创建工作的资金均在500万元以上……

拉面人出得去、挣得好,还能带动其他村民一起致富,这些变化,都是各级党组织“织”出来的服务保障网所起到的作用,也是在党组织的带领下村民们“撸起袖子加油干”的生动实践。

走进化隆回族自治县甘都镇东一村,清一色的白墙黛瓦、干净整洁的硬化路、设施齐全的休闲广场……一幅富裕、团结、美丽新农村画卷。“十三五”以来,东一村实施“党政军企”共建示范村项目,村“两委”公开对村民承诺:“让国家好项目惠及每一个人、每一个民族。”

“东一村有5个社,有回族、汉族还有东乡族,大家平日里没有你我他之分,你家事我家事都是一家事。”村民马振宇说,只有团结一心,大家才能过上好日子。从党支部到党员,东一村里的每个人都是民族团结的“标兵”。

据东一村党支部书记韩君介绍,近年来,东一村以各民族和睦共处、团结为前提,着力营造各民族群众共居、共事、共学、共乐的团结氛围,以“党建+”民族团结进步为载体,形成民族团结进步的良好机制。

几年来,东一村注重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夯实党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执政基础。现任监委会主任吴莲红就是其中一位。去年,她和村里的宗教人士、老干部、老党员自发组织成立调解委员会,梳理各类矛盾和村里的愁难事,实施网格承包制、提前介入式、分类限时办结,帮助不少村民解决了急事、难事,成为东一村民族团结工作中的一大亮点。

拉面经济是东一村的第一致富产业,外出的拉面人从最初的亲帮亲、邻帮邻,到如今的不分民族,共同奔向了致富路。“我们村子有700多户3000多人,有80%的人在外做拉面产业,这些人以少数民族为主,他们就会带领我们村的汉族同胞一起在外创业致富。”村委会主任马俊福说,这两年,村里在外开店的拉面人生意越来越好,需要的人手也越来越多,此时,给拉面店输送汉族村民,既解决了拉面店的难处,也给汉族村民指了一条增收致富的好路子。

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带领下,各民族齐心协力奔赴美好生活的场景,是海东党建和民族团结中最亮眼的成绩。如今,手足相亲、团结和睦、风雨同舟、守望相助的海东各民族正在一面面飘扬的党旗下,用民族团结的生动实践书写海东发展的新篇章。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海东日报,不代表青海网的观点和立场。

(102)
煎蛋煎蛋
上一篇 2021-07-07 17:17
下一篇 2021-07-07 17:2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