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 】乐都区:“红色灯塔”照亮乡村振兴路

 绿树成荫的集镇道路,漂亮别致的农家院落,整齐排列的钢架大棚,蓬勃发展的特色农业……初秋时节,走进海东市乐都区碾伯镇,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幅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美丽画卷。

近年来,碾伯镇紧紧围绕“坚持党建引领,强化支部建设,激发党员活力,补足发展动能”工作思路,以“硬党建”打造发展特色品牌,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绘就了村美民富人和的美丽画卷。

“党支部+文化特色”激活振兴核动力

每年4月的乐都区碾伯镇下寨村,千亩梨花竞相开放,高原碧蓝的天空和雪白的梨花交相辉映,林荫小道上游客熙来攘往,道旁的农家小院里摆起各色小吃摊位,整个村子一派热闹景象。

曾经的下寨村是典型的传统农业村落,村民以种植双膜洋芋、线辣椒、架豆、软儿梨等作物为生活来源,村里的千亩梨园曾经也只是软儿梨的“生长基地”。

2016年,碾伯镇党委在调研时发现,每年4月梨花盛开的时候总能吸引不少邻村的游人,便从挖掘梨文化资源、扩大梨园知名度、带动全村旅游收入角度提议每年4月结合悠久河湟文化开办梨花节。在党支部的协调和村民的配合下,以“赏梨园春景,品农家美食”为主题的首届梨花节应运而生,第一届便吸引了3万余名游客,现场效果远超预期。

发展的基调已经立下,后续的重点在于如何打造长效的旅游经济效应。在镇党委的领导下,下寨村党支部积极争取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振兴等项目,逐渐完善村内的基础设施,整洁明亮的党员活动室、宽敞便利的文化广场、整齐统一的庭院外墙、笔直平坦的硬化道路、通畅的水渠,不仅大幅提升了村民的居住环境质量,也为乡村生态旅游的进一步发展振兴储足了动力。

与此同时,碾伯镇党委、政府积极利用海东市旅游扶贫项目资金,在下寨村建设寨子餐饮综合服务中心,每年以不低于20万元的标准对外出租,既拓宽了村集体经济的收入途径,又促进了下寨村生态旅游链条的进一步完善。

下寨村党支部也充分考虑到“软件环境”的改善对于发展的重要性,着眼梨花节举办期间“游客多、会场乱、秩序差”的痛点难点,召集先锋党员、入党积极分子、无职党员等组建了“梨花节联防队党小组”,对节日期间的车辆引导、游客引导、秩序维护、环境保洁、治安管理等提供了全方位的保障,全面优化了游客的游玩环境和村民的营商环境。

如今,“碾伯·寨子梨文化艺术节”早已经成为享誉全省的金字旅游招牌,年均游客量达30万人次,上下寨两村的村民收入从2016年的9000元增长到2020年的1.36万元。下寨村经济已成功实现了从农业“单核驱动”到农业、旅游“双核驱动”的转变。

“党支部+集体经济”打通振兴主动脉

东关村是碾伯镇典型的城中村,随着乐都区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东关村村民的大部分土地被政府征用,眼看着农田成为高楼,一个现实的问题摆在了村党支部书记李宝存面前——农民没有了土地,后续怎么发展?

为解决后续发展问题,李宝存组织召开了数场支委会、“两委”会和村民代表大会,集思广益研究眼前的问题和机遇。最终在镇党委、政府的积极引导帮助和支委的积极协调探索下,决定抢抓城市发展机遇,走“投资商铺”的富民道路——第一期利用27万元征地赔偿款购置商铺821平方米;第二期利用18万元土地补偿款及96万元贷款购置商铺2400平方米;第三期通过土地置换修建商铺395平方米,每年通过收取商铺租金获取资产收益,并利用产权制度改革契机对集体资产进行折股量化。自此,东关村的村民“摇身一变”成为村集体的股东,每年村集体经济收益超120余万元,村民人均年收益超1.4万元。

富民是第一步,惠民是硬要求。在党支部的提议和协调下,东关村每年从村集体经济中拿出部分公益性资金,用于支付村民的丧葬费、家庭网络收视费等,同时制定合理有效的制度,每年从村集体经济收益中为50周岁以上的老人补助养老金,村民的幸福感、满足感和获得感大幅上升。“现在手里有钱,福利政策又好,我们都因自己是东关村人而自豪!”说到东关村的发展,60岁的李老汉脸上笑开了花。

“书记有能力、支部有力量、群众有能量”是东关村从“失地”到“得利”最大的秘诀,也是碾伯镇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方面形成的宝贵实践经验。

“三农发展的关键在于因地制宜、因村制宜地探索出适合本村发展的路子,有效盘活特色资源就是化困境为优势的关键所在。”碾伯镇党委书记贺鹏祥说,全镇始终坚持党建引领,注重“党建+”发展模式,着力将党支部打造成攻坚发展的战斗堡垒,将党支部书记培养成乡村振兴的第一旗手,切实以“红色灯塔”引领乡村振兴路,真正激发了“村强民富,惠民利民”的内生动力。

【乡村振兴 】乐都区:“红色灯塔”照亮乡村振兴路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海东日报,不代表青海网的观点和立场。

(20)
煎蛋煎蛋
上一篇 2021-09-22 17:39
下一篇 2021-09-22 22:0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