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好“乡村振兴”追梦人

当好“乡村振兴”追梦人

调研村集体经济加油站和消费扶贫专柜特色产品

“春播备耕关键时期,一定要落实好村民们的农资供应问题,一刻也不能松懈。”近日,在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尕楞藏族乡,记者见到参加完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载誉归来的尕楞乡党委书记多巴,他正和数名乡镇干部部署着全乡的春播备耕工作。

采访时,多巴回想起在表彰大会上的场景,依旧激动不已。他说,荣誉的背后,饱含着全乡人民以及市、县各级帮扶队员们的汗水,弥足珍贵。

三年来,面对贫困程度深、贫困面广、巩固脱贫攻坚任务重的尕楞乡,多巴主动走访调研,跑遍了这里的沟沟坎坎,走完了这里的家家户户。他团结带领镇党政领导班子,攻坚克难、破冰搏浪,啃下了一个又一个“硬骨头”,实现了一个又一个“不可能”。今年2月25日,这位组织评价中“大山深处干出最优异成绩的‘领头羊’”、干部群众心中“最和蔼的书记”、群众口碑中“最能干的书记”,获得了“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现如今的尕楞乡,扶贫加油站、百年藏乡酿酒技艺、高原生态文化旅游等主打产业步入正轨,尕楞乡“造血式”巩固脱贫成果也成为了海东市巩固脱贫成果新经验。

他是尕楞乡脱贫攻坚的“领路人”

阳春三月,万物复苏。沿着蜿蜒的水泥路走进尕楞乡,惠风和畅,暖意融融。一个个藏族村落幽静古朴,一座座特色民居错落有致,一群群牛羊自由奔跑,牙尕村村口崭新的“地标性”建筑——全省首座村集体经济扶贫加油站映入眼帘,加油站里前来加油的车辆络绎不绝。

来加油的尕楞乡比塘村村民夏吾才让说:“以前我们尕楞乡没有加油站,只能跑去四十多公里以外的积石镇,各方面的花销太大了。现在我们乡建了一个加油站,老百姓用得也放心,同时这个加油站也是我们尕楞乡的6个村集体经济产业,老百姓也有很大的收益。”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随着农村车辆和农业机械数量的快速增长,尕楞乡当地的群众加油远、贵、难的问题日益凸显。针对这一现状,乡党委坚持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工作思路,紧盯精准扶贫政策机遇,抢抓村集体经济“破零”工程资金支持,争取中石油青海分公司资源帮扶,有效整合全乡6个村集体经济发展资金600万元,因地制宜实施村集体经济扶贫加油站项目。该加油站2019年开始建设,2020年11月竣工投入使用。截至目前,每个村每年可收益8万元的村集体经济,有效扶持了村集体经济发展,还为当地群众创造了更多就业机会。

此外,尕楞乡还在加油站便利店开设了消费扶贫展示柜,销售当地酩馏酒、黑青稞炒面、藏牦牛酥油等特色品牌产品,不仅打开了尕楞乡“土特产”的销售之路,还为农产品输出提供了绿色通道。

自今年2月份起,为确保全乡农户春耕用油,尕楞扶贫加油站将农用油保供任务细化分解到乡村,任务细化分配给每位员工,员工利用实地走访或电话联系的方式,预约农业用油。加油站也深入了解农户的需求,在统筹考虑“量效”平衡的基础上,开展精准营销,帮助全乡2000多农户解决用油问题。

他是服务尕楞乡群众的“贴心人”

多巴结束春耕调研后,又步行了三四百米,来到了该乡牙尕村脱贫户仁青杰家。刚要敲门,仁青杰的妻子就把门打开了,干净别致的农家小院和装修精致的藏式房屋让记者一行眼前一亮。

如果不是仁青杰家门口醒目位置挂着的“帮扶贫困公示牌”和“循化县建档立卡户明白卡”“循化县脱贫光荣证”等“账本”,很难相信仁青杰家是昔日的贫困户。

“你们来得正好,我每天下午五六点左右喂牛,来,先看看我养的牛。”仁青杰笑着打开牛棚的门帘。牛棚与前院屋仅一路之隔,就建在自家门前的自留地上,占地不到1亩。走进牛棚,六头牛大小不一,个个膘肥体壮。仁青杰指着靠门口的一头牛说,“这头牛是前年8月中旬买来的,当时花了6000元,一年零四个月了,现在至少800多公斤,可以卖两三万了。”“这第二头牛是前年8月初花9000多元买的,现在起码能有700公斤,应该也值两三万。”仁青杰信心十足地说。

“有了这些牛,我家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能有今天,真得感谢乡上各级干部的帮扶。”采访中,这句话仁青杰反复说了几次。回想起过去的苦日子,仁青杰感慨万分。“以前都是靠天吃饭,种地也没什么收入,住的地方条件简陋,房屋也漏雨。”

这些年,多巴经常来到仁青杰家询问他们的生活状况,并鼓励他鼓起勇气,战胜困难,还通过多种形式来帮助他家。“听说国家对贫困户养牛有扶持政策,我也有养牛经验。”经过一番考察后,仁青杰决定搞养殖。

以牛羊为主的养殖业既是牙尕村的传统产业,也是牙尕村脱贫摘帽的重要支撑产业。2016年仁青杰和其他农户一样用产业扶持资金和互助资金修建了养殖棚圈,购买了4头母牛,养殖两年后又新增了2头小牛,经过政府的扶持和自身的努力发展,截至目前,仁青杰家年人均收入从2015年的2600元增加至现在的两万元。

此后,尕楞乡养殖产业逐步走向正轨,截至去年,全乡调整产业结构带动规模养殖13户49人,涉及8个村。

说起今后的打算,仁青杰有些兴奋,他说:“现在楼房也盖起来了,就等着儿子娶媳妇,今后的日子也没啥困难了。下一步我想扩大养牛规模,我相信只要自己努力,致富就有希望了。”

他是推动尕楞乡乡村振兴的“责任人”

在脱贫攻坚的征程中,多巴践初心、敢担当、善作为,按照“稳定就业一人、带动脱贫一户”的工作思路,抓实抓细就业扶贫工作。

随着尕楞乡各项主导产业的落地生根,一波新的产业也随之涌现。在牙尕村的乡村旅游接待点,二十余名身着藏族服饰的妇女整齐地坐在一起,上起了“朝九晚五”的“通勤”班。

据多巴介绍,当地妇女们上的“通勤”班是今年1月12日尕楞乡乡党委为促进当地妇女灵活就业,增强妇女自主创业就业能力,解决农村妇女缺技能、就业难的问题,举办的第一期藏绣技能培训班。来自牙尕村、香沙村等村30余名妇女趁着春节农闲时间参加培训,培训时间长达一个月。

在藏绣刺绣现场,妇女们穿针引线,一双巧手上下翻飞,虽然动作很慢,但能看出来大家都想要学习一技之长的信心。

身后背着孩子的才旦吉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只见她手底下忙着飞针走线,孩子在背后睡得香甜。采访中,才旦吉用流利的普通话告诉记者,她以前是村里的贫困户,过去到处打零工,又要照顾家里的老人和三个小孩,时常感觉顾不过来。去年秋天,听说乡里举办藏绣培训班,她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参加了。“政府还给我们请来了专业的老师,到村里手把手地教我们学习藏绣。”才旦吉说。

36岁的香沙村村民伊措吉说:“以前农闲的时候我们在家就是照顾老人和孩子,唯一的出路就是出门到工地上当小工或者挖虫草,收入不是很好,而且经常在外也顾不到家里。自从藏绣培训班开班后,我就想学好一个技能,争取在家门口就业。”

“现在日子越过越好了,在多巴书记的带领下,我们的产业发展起来了,乡里连续两年举办妇女文化知识提升班,今年又开办了藏绣技能培训,不仅让很多妇女识了字,还学会了藏绣刺绣的技能。”香沙村村民李毛加说。

多巴告诉记者,这只是一个起步,等妇女们都学会了藏绣技艺,乡党委就会引进刺绣公司,以“订单式”的模式助力当地妇女增收致富。此外,多巴还打算将藏绣产业与旅游业有机结合,建设藏绣新产业的同时发展乡村旅游,吸引大批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就业创业,带动更多的村民脱贫致富。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海东日报,不代表青海网的观点和立场。

(0)
煎蛋煎蛋
上一篇 2021-03-14 12:41
下一篇 2021-03-17 01:0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