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尚“耕读传家”的徐家台村

崇尚“耕读传家”的徐家台村

向客人展示孩子们的奖状,村民徐世斌难掩骄傲之情。

2021年1月8日——“三九”的第一天,寒意刺骨。慕“博士村”之名,我们来到海东市乐都区瞿昙镇的徐家台村。

从村委会办公楼拾阶走向二楼,从楼梯的第一个拐角处开始,墙上贴满了从村里走出的大学生的学历证书、部分奖状以及照片。村党支部书记徐世林边走边给我们介绍:“目前为止,我们村210户人家中,出了12位博士生、26位硕士生,264人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在他笑意盈盈的脸上充满了自豪。

一个看似普通的小山村,究竟是怎样造就这种“奇迹”的?

走进村民们的家中,答案渐渐清晰起来。

很多人家的大门上都写着“耕读传家”四个字

村子里,还保留着多年前木质大门的村民家,门匾的位置多书写着“耕读传家”,村民们都说这是“先人”们一代代传下来的,虽然已讲不清具体的年代,但这种思想历经岁月,一直贯穿在他们的生活中,“我们都是靠天吃饭的庄稼人,但是不论家里多穷,都要供帮着娃娃读书!”

我们跟着徐书记,来到了曾培养了三位博士的徐有瀛家。眼前的木门、小院、几间平房和它“三博之家”的名气相比,普通得甚至有些寒酸。“这是我七叔家,博士们还在村里念书的时候,这四五间屋里住了十多口人,现在看到的房子是几年前翻修过的,以前的土房子特别破,屋子里常灌风,冬天特别冷。”

身为民办教师的徐有瀛,对儿子们的要求非常严格,三兄弟也不负厚望,通过拼搏考进了大学,尤其是老三徐世梁,是当年全县的文科状元。三兄弟经过多年钻研成为博士,成为了各自领域的翘楚,他们践行着“修身报国”的家训,是村民们津津乐道的榜样。

“徐世梁每年都会到老家来,除了探亲主要就是给小学的孩子们送来文具、书本等‘学习礼包’,我们村上也连续4年召集回家的博士生、硕士生和本科生、大专生们召开座谈会,大家表示要为家乡的教育事业出份力,并计划以捐资助学和奖励的方式,支持孩子们获得更好的教育。”徐世林说。

村子里发现了金矿,清贫的老师们却坚守教学岗位,没有一个去挖金子的

莘莘学子成长的背后,是园丁们的辛勤栽培。

20世纪50年代,徐家台村的第一代民办教师董国章在当地创立了第一所学校,凭一己之力教育村里的孩子,在1958年培养了村里的第一位大学生——徐有珠,被保送到北京大学。

那一年的9月,同村的徐进科23岁,他来到了学校,接过前辈的教鞭,独自一人开始了他作为村里第二代民办教师的职业生涯,一干就是32年。“刚来的4年,学校就我一个老师,我的水平有限,只能教到小学四年级的语文,后来又多了7位老师,我们的课程就丰富了,基本上能让孩子们获得德智体美劳的全面教育。”

第三代教师大约是在20世纪80年代加入学校的,徐有瀛就是其中的一员。令大家意想不到的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村里发现了金矿,一部分学生便辍学去挖金子,有些还是被家长带着去的。“学校的老师们没有一个去挖金子,全都坚守在岗位上,一方面稳定在校学生继续读书,另一方面苦口婆心地上门劝说学生回来上课,但还是有一部分学生流失了。”今年85岁的徐进科想起这段往事,仍深感遗憾。

对于老师们来说,让每个适龄的孩子到学校来读书,是他们的使命,因为这可以改变学生们的命运。尽管村民们都认同教育,但因为种种原因,还是会出现辍学或失学的学生,老师们都尽最大的努力挽回,为此,他们也不时会与学生及家长“斗智斗勇”。

“学校里有的男孩子特别淘气贪玩,一见他没来上课,我就到河滩去找,他跟我捉迷藏,我就想办法把他‘抓’回来,这些学生都怕我。”徐进科说道。以前村民生活贫困,家里就先紧着男孩子读书,女孩大多到了年纪就打发嫁人。大约在1970年,徐克英、徐金花两位女孩子就面临这样的困境,徐老师上门找其父母劝说,人家避而不见,可老师们并不放弃,直到说服她们的家长,两人回到学校完成了学业。

后来,徐克英成了西宁某医院的护士,徐金花也在乐都站上三尺讲台,桃李满园。两家的家长再见到徐进科,都由衷感谢他让孩子们有了自己的事业。

因为老师们的坚持,村里的学生们学习书法,家长们也关注书法,每家的厅堂里都有书法作品展示。整个村子里一直充满着尚学精神、风雅气息。

父母因为不识字,用地契糊了窗户,因此要儿子记住教训,好好读书

徐进科的求学之路始于他父亲的一个教训。

6岁时,不识字的父母用家里的地契糊了窗,被别有用心的人看到骗走并典当,“多亏我母亲厉害,给追了回来,又请人重新写了个约,不然我们家的地就没了。”徐进科清晰地记得,他儿时父亲晚上睡前搂着他多次讲到这件事,然后总会说:“这都是吃了不识字的亏,你一定要好好学文化!”

他一生都铭记父亲的教导,孜孜不倦地学习知识、修身育人。在他看来,任何东西和利益都不及知识和文化能让人长久地获益。他用这个道理教导学生,可是一些年少无知的孩子们当年并未领悟,徐世斌就是其中之一。

人到中年,徐世斌的心里有个最大的遗憾,也有份最大的骄傲。“遗憾的是中学时没听我爸和徐老师的劝告,跑去挖金子再没上学;骄傲的是我的两个女儿学习好,年年都拿奖。”徐世斌家客厅的两面墙上贴满了女儿们的奖状,诉说着她们每一年优异的成绩。

这份光荣也是徐世斌如今奋斗的动力,尽管错过了学习的最佳时间,他也凭着苦学掌握了木工手艺,勤快地在西宁和乐都打工,他说:“两个孩子学习这么好,以后肯定比我有成就,我得给她们多挣点学费。她们以后肯定比我有出息。”

徐世林书记在自己家的走廊做了个家族的“发展史”展示墙,上面有家庭的成员谱系、学历成就、留影及书法作品,其中就有“三博之家”的内容,在给我们讲解时,他也会说到同一时期其他获得高等学历或有成就的村民的故事。

崇尚知识,推崇学问,徐家台村人在新时代也培育出全村奋进实干的凝聚力,共同为家乡的发展而努力。徐世林计划进一步搜集全村的资料,建成一个村史馆,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个“耕读传家”的尚学之村,让好传统更好地传承下去。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青海日报,不代表青海网的观点和立场。

(0)
煎蛋煎蛋
上一篇 2021-02-19 09:28
下一篇 2021-02-20 11:5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