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建设国家公园 提供“青海方案”

2020年8月19日是习近平总书记致第一届国家公园论坛贺信一周年。一年来,青海省委带领全省人民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贺信精神,全面推进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全面推进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全力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

记者从省林业和草原局了解到,目前,我省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已取得阶段性成效,初步探索形成了具有青海高原特色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管理新路子,为全国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探索新路子,积累经验。

为建设国家公园 提供“青海方案”

全省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达109处

来自省林业和草原局的权威数据显示:目前,全省建立了包括三江源、祁连山2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11个自然保护区,14处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以及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沙漠公园、地质公园、风景名胜区等在内的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109处,总面积达26.5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36.8%。这些自然保护地类型丰富、功能多样、面积广阔,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保存自然遗产、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构成青海建设国家公园示范省的体制基础。

积累了丰富的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经验

我省先后启动实施三江源、祁连山两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在创新体制机制、健全政策制度体系、保护生态环境、保障改善民生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重要成果,确立依法、绿色、全民、智慧、和谐、科学、开放、文化、质量9大国家公园建设理念,探索建立规划、政策、制度、标准、机构运行、人力资源、多元投入、科技支撑、监测评估考核、项目、生态保护、宣传教育、公众参与、合作交流、社区共管等15个国家公园建设管理体系,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国家公园建设模式。

为建设国家公园 提供“青海方案”

持续加大生态系统保护与建设

围绕“五大生态板块”生态保护修复,我省持续加大草原、森林、湿地、冰川、河湖等生态系统保护与建设,工程区覆盖全省国土面积的68%。

围绕自然保护区生态治理,先后实施可可西里、孟达、柴达木梭梭林和大通北川河源区等自然保护区建设、野生动植物保护和湿地恢复生态工程。每年精心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水土保持等重点生态工程,有力支撑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和综合治理,提升自然保护地保护治理水平。

建立健全草地、森林、湿地等各类监测体系,持续开展覆盖重点生态功能区域的遥感监测和地面监测,区域生态监测网站体系初步形成,全面提升了自然保护地管护能力。以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保护修复为核心,全面加强森林、草原、湿地、荒漠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推动全省生态资源环境持续改善,为建设国家公园示范省奠定了生态根基。

全面摸清全省自然保护地家底

2019年3月,我省在全国率先启动自然保护地调查评估,对全省14类223处自然保护地进行全面系统调查。

为建设国家公园 提供“青海方案”

根据中办国办《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规定的自然保护地分类标准及现状调查评估结果,确定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范围为:国家公园(试点)、自然保护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湿地公园、森林公园、沙漠公园等8类109处。同时,完成全省自然保护地2000坐标系地形图边界范围叠加分析,青海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划、青海自然遗迹保护区划、青海自然景观保护区划等工作,全面摸清全省自然保护地家底。

初步形成一套自然保护地管理制度

我省依法加强各类自然保护地建设管理,制定实施了《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青海省湿地保护条例》《青海省可可西里自然遗产地保护条例》《青海省省级自然保护地调整管理规定》等地方法规、规章。加强自然保护地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制定出台6个自然保护地技术标准和规范,建立自然保护地巡护执法绩效考核制度。

加大执法检查力度,每年集中组织开展专项行动,对各类自然保护地内的探采矿、水电资源开发等人为活动全面检查,严厉打击滥采盗挖、非法生产、乱排乱放等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更加注重社区共管,在三江源、青海湖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探索个人参与自然保护区管理新模式,研究建立自然保护区志愿者管理机制,建立三江源、祁连山、可可西里、羌塘、阿尔金山五大自然保护区合作机制,构建起“生态大保护”工作格局。

草原生态系统功能逐步恢复

记者了解到,我省以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保护修复为核心,全面加强森林、草原、湿地、荒漠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推动全省生态资源环境持续改善,为建设国家公园示范省奠定了生态根基。

为建设国家公园 提供“青海方案”

全省草原植被盖度由2014年的50.17%提高到57.2%,产草量从每亩159公斤提高到195公斤;全省森林覆盖率由2010年的5.23%提高到7.26%,森林蓄积量由2010年的4589万立方米提高到5010万立方米;三江源区湿地面积由2012年的3.9万平方公里增加到近5万平方公里。青海湖面积较2004年扩大319.38平方公里。全省湿地面积达到1.22亿亩,位居全国第一;退化土地面积持续缩减,第五次荒漠化和沙化监测显示,全省荒漠化土地年均减少15.3万亩,沙化土地年均减少17.1万亩,重点沙区实现了“沙逼人退”到“绿进沙退”的逆转;珍稀濒危物种种群数量逐年增加,目前,雪豹数量超过1200只,藏羚羊由上世纪90年代的不足3万只恢复到现在的7万多只,普氏原羚从300多只恢复到2000多只,青海湖鸟类种数由上世纪90年代的189种增加到223种。

  青海湖、昆仑山国家公园规划稳步推进

为确保重要自然生态系统、自然遗迹、自然景观和生物多样性应保尽保,突出国家公园在自然保护地体系中的主体地位,在总结三江源、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经验基础上,我省还积极推进青海湖、昆仑山两个国家公园建设总体规划编制报批工作。

为建设国家公园 提供“青海方案”

按照规划,到2020年,我省完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任务,推动设立三江源国家公园、祁连山国家公园,规划青海湖、昆仑山国家公园,把具有国家代表性的重要自然生态系统纳入国家公园,科学确定自然保护地布局,构建起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管理体系基本框架;到2022年,全面建成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保护和管理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建立独具特色的绿色发展和服务、管理、科研体系,生态文化发扬光大,彰显国家公园省的示范带动作用;到2025年,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特色鲜明的自然保护地模式,成为全国生态保护修复示范区、自然保护地体系典范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先行区、高原大自然保护展示区、优秀生态文化传承区。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西海都市报,不代表青海网的观点和立场。

(1)
nannannannan
上一篇 2020-08-19 09:56
下一篇 2020-08-19 10:0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