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身软儿梨带起甘青大产业

软儿梨树,在我省河湟谷地、甘肃兰州一带广泛种植。乘着兰西城市群建设的东风,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隆治乡桥头村的荆秀芳,在家乡的软儿梨上做文章。荆秀芳信心满满地说,民和处于兰西一小时经济圈的中心地带,软儿梨会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变身软儿梨带起甘青大产业
软儿梨制成的饮料成为夏季解暑的宠儿。
变身软儿梨带起甘青大产业
软儿梨加工智能化操作。摄影:祁晓军

  甘肃教授

  助力青海软儿梨产业

  “刚才甘肃的一名客户联系我,想做公司产品在甘肃的代理商。”这两天,荆秀芳奔波在民和县城和老家的路上,为新上市的软儿梨饮品寻找销路。本想会遇到阻力,她的顾虑显然多余了,新品上市仅6天就销了一大半。

  “软儿梨本身知名度大,加上新生产的饮品果香味足,很快有了一大批粉丝。”荆秀芳说,这两天她在快手、抖音平台上推销新品,深圳的老乡和西宁、兰州的客商主动联系她,要求做公司产品的代理商。

  转型做果饮产业,这是荆秀芳的第二次创业。“软儿梨是民和、兰州一带群众爱吃的水果,但它不易储存,于是决定做果饮产业。”荆秀芳说,她的老家有一大片梨园,每当回老家看到那些梨树,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情结。

  2018年底,荆秀芳放弃年出栏2000头生猪的养殖业,转型做软儿梨饮品产业。隔行如隔山,初试水果饮产业,荆秀芳遇到难以想象的压力。

  “前期到甘肃、北京、我省贵德等地做过调查,但没想到转型之路会如此艰难。”荆秀芳说,她刚开始找到南方一所大学的科研人员,想利用先进的技术,开发出独特的软儿梨饮品。不料,南方的这家科研单位对西北的果品研发甚少,尤其对软儿梨闻所未闻。

  南方之行,一无所获。回到民和后,荆秀芳又联系省上的科研单位,没有找到一家中意的。一次偶然的机会,荆秀芳结识了甘肃农业大学的贠建民教授。

  “贠教授是甘肃人,熟悉软儿梨,爽快地答应了我们的请求。”回到民和后,荆秀芳前往老家收购软儿梨。当年,荆秀芳以高于市场价优先收购了贫困户的软儿梨做研发用。

  研发软儿梨饮品经历了漫长的一段时间。“有一次我们拉着一车的软儿梨前往兰州,还没等到贠教授,软儿梨就全烂在了车上。”荆秀芳说,软儿梨怕热,遇上干燥、闷热的天气,很容易化成水。

  那段时间,荆秀芳经常开车前往兰州送研发用品。几经波折后,贠建民教授和他的团队取得重大突破,成功从软儿梨中提取有效成分物质。软儿梨颗粒多,提取有效成分的难度大,当饱含梦想的软儿梨“变身”为一小杯清香的浓汁时,荆秀芳流下了激动的眼泪,那一刻她真正感到软儿梨的香味沁人心脾。

变身软儿梨带起甘青大产业
工人灌装软儿梨饮料。

  皋兰之行带来的启示

  软儿梨实验大功告成,荆秀芳再下南方。与之前不同的是,此次荆秀芳南下进设备。设备拉到家门口了,扶贫车间建起来了。当搅匀的果汁准备灌装封口时又遇到挫折。“实验室的研究成果运用到车间时出了问题,生产出的果汁变味了。”听到这个消息,荆秀芳眼前一片昏暗。

  荆秀芳再下兰州,将贠建民教授请到车间里。经过反复实验,以及从别的厂家调运设备,软儿梨变味的问题终于得到解决。

  扶贫车间建成投运,很快给当地的村民带来了收入。“扶贫车间的资金来自隆治乡永坪村的集体产业资金,通过分红的形式让利给村民。”荆秀芳说,除了扶贫车间,公司近一半的劳务人员都是家庭困难的当地村民,解决了一小部分村民的就业问题。

  不仅如此,荆秀芳去年从民和、兰州皋兰收购了近700吨软儿梨,但这远远不能满足生产的需求。“选择在本地建厂,就是想打造民和本地的软儿梨深加工品牌,带动本地周边果品收购、加工等产业链的发展,为甘青两地的果农提供销路。”荆秀芳说,公司一年能消化1.2万吨软儿梨,为果农解决了销路难的问题。

  去年,荆秀芳不仅收购了本村的软儿梨,她还跑到兰州皋兰的什川收购。荆秀芳说,什川是甘青一带软儿梨的主产区,软儿梨已形成规模,果品远销海外。在皋兰县什川镇,村民魏永波突发奇想,将怕软、怕热的软儿梨做成水果巧克力,天然冰激凌,为农户开辟了一条脱贫致富路。

  兰州市皋兰县梨树栽培历史悠久,现存百年以上的古梨树面积近4000亩,其中有一大部分是软儿梨树,在当地农民的经济收入中占有一席之地。目前,仅什川镇软儿梨年产能达到830吨,种植农户有700余户。什川软儿梨色泽鲜艳,皮薄肉细,酸甜适度,获得中华老字号、无公害农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性产品等荣誉称号。

  曾经,软儿梨只是什川农家自食水果,零星销往兰州周边。而今,软儿梨不仅成了兰州有名的特色小吃,销售版图也不断扩大,甚至远销到中国香港、日本等地。

  什川之行,给荆秀芳带来不小的启示,也让她下定了做好软儿梨产业的决心。

  为两地果农

  带来福音

  站在隆治乡桥头村垣上,放眼望去,映入眼帘的是整齐划一的梨树。村民赵龙指着一大片果树说,那就是承载着一家人梦想的果林。如今,桥头村的软儿梨树种植面积达到一千多亩,产量喜人。

  “一亩果园十亩田。”这是隆治乡桥头村村民口头常说的一句话。按村民的理解,一亩果园的经济效益等同于十亩小麦。

  一语道出桥头村村民经济观念的转变。桥头村的一位村民说,邻村白武家村走苹果发家之路带给他极大的启示,白武家村有苹果,桥头村则有软儿梨。种植软儿梨树也可以达到脱贫致富的目的。现在桥头村软儿梨深加工厂也建起来了,往后的销路根本不用发愁。

  在精准扶贫政策实施过程中,隆治乡除了政策扶贫的个别农户以外,对一般的扶贫户通过栽种经济林脱贫。这种脱贫之路由政府提供苗木、技术指导,投资小,见效快,得到贫困户的肯定。在国家精准扶贫产业发展政策的支持下,隆治乡桥头村软儿梨产业蓬勃发展。2018年,隆治乡合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在1000亩耕地、500亩荒山荒坡种植软儿梨。如今,家家拥有三亩至五亩的软儿梨园,仅种植软儿梨,人均收入增加1000元,也涌现出新型的专业合作社。

  在隆治乡软儿梨扶贫加工车间,一罐罐软儿梨饮料接连下线,工人们麻利地打包装箱。精明的荆秀芳在包装和品牌上下了很大功夫,将产品定名为“软媚子”,寓意冰甜的软儿梨清润心扉,设计精美的包装盒上有青海、甘肃两地熟悉的方言、穿着民族服饰的模特等,让两地的消费者对软儿梨产生乡恋。

  目前,桥头村走出的软儿梨饮品销往青海、甘肃两地。甘肃为民和县软儿梨饮品开辟绿色通道,各大商场、超市、酒店等提供方便,提升民和软儿梨的知名度。每到软儿梨丰收时节,荆秀芳也到兰州等地,收购当地老百姓种植的软儿梨,加快甘肃、青海两地果品的流通,丰富两地居民的菜篮子。

  就在不久前,民和、红古两地签订合作协议,加速两地融合发展的契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扶持传统农业,培育壮大特色产业,使蔬菜水果种植成为振兴农村产业、带动农户增收的重要力量,让两地市民菜篮子里的农副产品更加丰富。

  荆秀芳深信,随着兰西城市群建设速度的加快,以及两地政府间的深度合作和融合发展,公司的软儿梨产品在兰州、西宁等地市场必有作为。

变身软儿梨带起甘青大产业
工人加工软儿梨饮料。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西海都市报,不代表青海网的观点和立场。

(0)
韩生福韩生福
上一篇 2020-06-18 09:51
下一篇 2020-06-18 09:5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