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三地齐登央视!

昨晚7点,​青海玉树、果洛将登上CCTV-2《魅力中国城》的舞台~~~

22:47CCTV-10播出,《中国影像方志》青海卷 乐都篇~~~

昨晚,青海三地齐登央视,全国瞩目。

本周站上《魅力中国城》舞台的两座城市,一座是位于青海省西南部康巴藏区的玉树藏族自治州;一座是位于青海省东南部安多藏区的果洛藏族自治州。两座城市在地理上紧紧相拥,在文化上也相互交融,这对相拥相融的“果树”组合,又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奇妙感受呢?

青海三地齐登央视!

三滴水交融玉树州之美

青海三地齐登央视!

如果玉树州有声音,那应该是三滴水的声音。

玉树州的第一滴水,是它的生态,是它的颜值。玉树州是长江、黄河、澜沧江齐聚的源头之地,由此被誉为“中华水源”、“亚洲水塔”。长江黄河孕育着中华五千年文明,澜沧江水福泽六国,在水的滋养下,玉树州这片圣洁的土地诞生了无数可能性。

青海三地齐登央视!

在这里,金钱豹、藏羚羊、野牦牛、水貂等珍贵野生动物随处可见,世界自然遗产“可可西里”更是很多人心中的圣地。

青海三地齐登央视!

玉树州的第二滴水,是它的文化,是它的价值底蕴。玉树州是青海省唯一的康巴藏区,这里的康巴文化绚丽多彩,古村落、岩画、歌舞、服饰、民风乡俗都是最原生、最纯真的。

青海三地齐登央视!

点评嘉宾高博、寇乃馨就尽情体验了一次“康巴文化”的乐趣!高博穿上康巴服饰,还觉不过瘾,又要了一把“佩刀”,这才感觉到起范儿!寇乃馨穿上康巴服饰,立刻“柔美”起来。两个人品到了“康巴文化”的味道后,也顺势学起了康巴舞蹈。虽然动作并不规范,但却传递出了舞蹈带来的快乐、幸福和活力。

青海三地齐登央视!

玉树州的第三滴水,是它的精神,是“升值”的荣耀。玉树州辽阔,英雄遍及,杰桑·索南达杰是可可西里和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的先驱,他组建了我国第一支武装反盗猎队伍,1994年1月18日,在与盗猎分子斗争中,这个顶天立地的康巴汉子不幸被枪击中,英勇牺牲。

英雄的牺牲唤醒了社会对环保的认知,也掀起了我国世纪之交保护环境的热潮,可可西里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关注的环保热点,濒临灭绝的高原精灵——藏羚羊变成了世界关注的动物物种。

青海三地齐登央视!

这里有把一切献给草原的卫士,也有对无疆大爱深切感恩的各族儿女。9年前的地震,是国之大爱铸就了新的玉树州,十六字抗震救灾精神凝聚着“玉树不倒,青海常青”的向心力。生活在这里的各族儿女们决心“生态报国”,这里海拔高,但是他们的斗志更高,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玉树州人民把满腔的感恩之情,转化为保护三江源生态的行动自觉!

青海三地齐登央视!

四坐标直击果洛州特色

青海三地齐登央视!

雪域净土、秘境果洛,这里的神奇美妙难以细数,不如以四个坐标来准确勾勒它的特色。

果洛州有自己鲜明的地理坐标。这片雪域高原位于青海省东南部,地处巴颜喀拉山和阿尼玛卿雪山之间,这里是黄河的地理源头,也是河源文化的发祥地,它是山之宗,水之源。

青海三地齐登央视!

境内群山起伏雪峰耸立,大小湖泊星罗棋布。七八月份的果洛州,山顶皑皑白雪、云雾缭绕,山下却是百花争艳、蜂鸟嬉戏,让人流连忘返。

青海三地齐登央视!

果洛州有自己独特的生态坐标。多年以来果洛州人民用心保护环境,这里的生态好了,野生动物也多了。雪豹会不期而遇,棕熊会不请自来,真正上演一场“熊出没”的大戏!

青海三地齐登央视!

好生态孕育好味道,草原三宝、羊脖汤、牦牛排……果洛州的美食直接让点评嘉宾们现场“失控”,吃到根本停不下来。吃饱后就总想来杯清茶化油,可是高原地区的环境对于茶叶生长来说太严峻了,本以为会有点遗憾,但果洛州却捧出了“藏雪茶”。

藏雪茶生长在海拔3200米至3600米之间的高原地区,由野生茶树尖的嫩芽精心加工而成,富含多种营养元素,是雪域天然、健康的饮品。而果洛州的班前村家家户户都有饮用藏雪茶的习惯,后来发现这里百岁老人可以占到相当高的比例。

青海三地齐登央视!

果洛州也有自己厚重的文化坐标。这里是全国唯一的格萨尔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有“中国格萨尔文化之乡”的美誉。《格萨尔王传》是世界上迄今发现的史诗中演唱篇幅最长的英雄史诗。果洛州现已成为公认的艺人最多、版本最集中、说唱形式最活跃的地区之一,来到这里就可以随时随地感受格萨尔文化的气息。

青海三地齐登央视!

果洛州的文化不仅有厚重之韵味,也有轻快之美妙。龙头琴是藏族特有的传统弹拨乐器,是千百年来生产、生活中智慧的产物,其音色柔和悦耳,有乐器之王的美誉。在节目现场,龙头琴就出色伴奏了一首《甜蜜蜜》,让浓浓的情意甜到观众心坎。

青海三地齐登央视!

除此之外,果洛州还有着昂扬的精神坐标。这里是红军长征唯一经过青海的地方。无数革命先烈为了实现革命理想,为了子孙后代过上幸福、美好、安康的生活出生入死,浴血奋战,在这里,浸染着红军烈士的鲜血。果洛州的藏族同胞们积极为红军筹款、筹粮、做向导,对保存红军力量尽了最大帮助。

青海三地齐登央视!

“红军走了,村寨空了,村寨空了心不焦,心焦的是红军走了。”这是红军走后当地群众创作的一首歌谣。如今,在果洛州班玛县,红军当年走过的山沟、小桥被当地藏族群众亲切称为“红军沟”、“红军桥”。这里还建立了红军纪念馆,继承着红军精神。果洛州人民一心向党,用无限的热情回应着时代的感召,为保护母亲河,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做出了“果洛贡献”,续写着“果洛故事”。

CCTV-10,2019.12.1 22:47播出《中国影像方志》青海卷 乐都篇

乐都篇  预告片

乐都,古称洛都,为古羌语,青海最古老的地名之一,秦汉以前,这里是古羌人聚居地。《西宁府新志》记载:乐都“东通五郡,西蔽湟中,而西陲要地也”。

青海三地齐登央视!
青海三地齐登央视!
汉代破羌城烽火墩

青海道,是古丝绸之路南线的重要通道,当代史家认为青海道兴盛于两汉之际,从民和经乐都过西宁到青海湖,再穿过柴达木盆地到达若羌,通向遥远的西域各地。

青海三地齐登央视!
青海三地齐登央视!

1929年青海建省,改碾伯县为乐都县。2013年,海东市成立,乐都县改为乐都区。

青海三地齐登央视!

柳湾彩陶探源史前文明

柳湾墓地是当之无愧的彩陶王国,近4万件出土文物,彩陶就有17000多件,柳湾因此被誉为彩陶的故乡。

青海三地齐登央视!

裸体双性浮雕彩陶壶,作为中国已知最早的浮雕人物彩陶壶,它被视为稀世艺术珍品,纳入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

青海三地齐登央视!

柳湾共发掘墓葬1730多座,涵盖了马家窑文化的半山类型、马厂类型和齐家文化、辛店文化等四种古文化类型,存续时间长达1500年。

青海三地齐登央视!

2002年5月,占地面积达5830平米的柳湾彩陶博物馆建成,柳湾墓地作为中国西北规模最大的氏族社会公共墓地,成为全球研究史前文明起源及发展的重要地点。 

青海三地齐登央视!

南山射箭比赛精彩纷呈

乐都南部俗称“南山”,是一个以藏族为主的多民族聚集区。

青海三地齐登央视!

数百年前,当地居民为抵御匪寇劫掠,户户备弓,人人射箭,神箭手备受尊崇。

青海三地齐登央视!

狼烟远去,南山一带的人们对射箭技艺的推崇绵延至今,衍化为当地最热门的文化体育活动。

青海三地齐登央视!

现在,它已经成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南山射箭”。

青海三地齐登央视!

从2006年起,青海省成功举办了多届国际民间射箭邀请赛,并单独设立传统牛角弓比赛项目。

青海三地齐登央视!

高弹力、大射程的牛角弓,是中国古法制弓的巅峰。

青海三地齐登央视!

瞿昙寺:隐藏深山600年

瞿昙寺,是一座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的寺院,占地面积达一万五千平米,是中国西北地区保存最为完整的明朝寺院。

青海三地齐登央视!

瞿昙寺现存壁画达1600多平方米,九成创作于明朝初期,少量创作于清代。这让中国壁画从北魏到明清有了完整清晰的传承,在美术界有“前有敦煌,后有瞿昙”的美誉。

青海三地齐登央视!

2017年,瞿昙寺高清数据采集项目正式启动,借助现代科技,隐藏深山600多年的瞿昙寺,正以新的姿态重新进入历史大视野。

青海三地齐登央视!

凤山书院:琅琅书声回响湟水河畔

凤山书院作为享誉西北的河湟四大书院之一,广请名师,遴选具备秀才资格的乐都子弟教授四书五经,墨韵书香熏染一方水土。

青海三地齐登央视!

在凤山书院的引领下,100多年间,乐都共走出17名举人,40名贡生,涌现出吴栻等一批青海文化名人。

青海三地齐登央视!

吴栻是清乾嘉时期文坛“甘肃三吴”之一,博学多才,诸子百家无所不通,长年在河湟一带教书育人,著书立说,引领西北地区一代文风。

青海三地齐登央视!

2006年,当地政府在湟水北岸重建凤山书院,凤山书院组织编纂的《乐都史话》、《乐都诗词选注》等一系列河湟文化丛书陆续出版。

青海三地齐登央视!

北山跑马:历史悠久的传统民间节会

相传,文成公主进藏时,途经乐都北山,许多牧民为一睹大唐公主风采争先恐后策马赶来,此后这种骑马互相追逐的形式逐渐演变成赛马会,成为乐都历史悠久的传统民间节会。

青海三地齐登央视!

为深入发掘北山跑马会的潜力,打造赛马文化品牌,2012年乐都民族民间赛马协会正式成立。2016年,北山跑马会扩大到青海、甘肃两省的多个区县举办,这让乐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大幅提升。

青海三地齐登央视!

2019年,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与海东市人民政府签署合作协议,计划将乐都区打造成省级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在政府的有力推动下,一座融古朴与现代于一体的文旅新城正崛起于湟水河畔,古老的河湟文化在新时代的号角声中将再次绽放光芒。

青海三地齐登央视!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CCTV魅力中国城、央视科教,不代表青海网的观点和立场。

(0)
韩生福韩生福
上一篇 2019-12-02 18:20
下一篇 2019-12-02 18:2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