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贫困地区调研行 “赶上了好政策,才有今天的好日子”

青海贫困地区调研行 “赶上了好政策,才有今天的好日子”
仁青加夫妇正在家中缝制藏服。本报记者魏慧敏摄

一年前,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廿地乡切扎村贫困户仁青加和家人一起,从20多公里外的游牧区搬进了距离县城不远处的易地扶贫新居,看着崭新的房屋,想想路远偏僻的老家,仁青加激动地说:“赶上了好政策,才有今天的好日子!”

以放牧为生的仁青加大半辈子都“耗”在了偏远闭塞的草原上,他不希望自己的后代重走他的人生路。两年前,就在为孩子们的上学问题一筹莫展时,村上传来好消息——他们要搬新家,搬迁到县城的新居里。

2017年,廿地乡切扎村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正式启动,项目涉及农牧户144户,其中于切扎村本村集中安置43户,于城北新区环城北路西北拐角处安置101户。

2018年10月,仁青加如愿以偿搬进了新村,住上了新房。新家距离县城近,孩子们上学更方便了,夫妻俩经过村上组织的就业培训,购买了两台缝纫机,在家做起了藏服加工。

崭新的切扎村坐落在共和县恰卜恰镇城北新区环城北路,还未进村,远远便望见一排排错落有致的藏式新居整齐地矗立在109国道旁,村广场上高高升起的五星红旗迎风招展、格外鲜艳。

村里,平整的水泥路四通八达,路边和房前屋后种满了花草树木,格桑花开得格外鲜艳,干净整洁的新村内,三三两两的群众在悠闲散步,脸上笑容绽放,村广场一侧的切扎措哇幼儿园里传来一阵阵欢笑声和读书声。

“早些年,居住在偏远的深山,居住分散,住宅多为简陋的土木屋、危旧房,自然条件恶劣,有泥石流、山体滑坡等潜在地质灾害,牧民群众读书、就医极为不便。”走在宽敞的村道上,驻村干部南夸多杰说。

仁青加的新家是一栋砖混结构的平房,房前屋后被绽放的格桑花簇拥着,屋子里干净整洁,领袖照片被擦拭的锃亮。电视、电灶、冰箱、沙发等现代化家具一应俱全,80平方米的房子被勤快的妻子打理得干净整洁,除了客厅、卧室、厨房外,屋子里还有一间是他和妻子的缝纫工作室,里面整齐地码放着各种颜色的藏式服装,两台缝纫机并排放着,这是仁青加的新“饭碗”。

仁青加一边工作,一边用不太流利的汉语说:“能住进这样漂亮的房子,对我们来说真是太幸福了。而且离县城不远,就业机会更多,孩子们上学也很方便。我相信生活会越过越好,真的很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

“稳得住”之后,还要考虑群众的钱袋子。针对这个问题,切扎村通过发展后续产业点燃贫困群众“新希望”。

“结合县域经济整体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把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的产业发展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统筹安排,结合乡村主导产业,同步抓好易地扶贫搬迁户的后续产业发展,确保搬迁户有产业、能就业,实现易地扶贫搬迁户‘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的目标,到2019年切扎村全村脱贫摘帽。”南夸多杰说。

为了能让搬迁户稳得住还能致富,切扎村一方面通过加大培训,转移就业,组织搬迁户开展科技、旅游、技能培训,稳定搬迁户收入。另一方面重点发展公路沿线经济,在搬迁地商业预留地建设以餐饮、住宿、购物为一体的商铺房,壮大后续产业,增加群众收入。

近年来,共和县政府把高质量推进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建设,作为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的重要抓手,累计投资7170.81万元,改善他们的人居环境,让他们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如今,共和县恰卜恰镇下梅村,塘格木镇哈尔干村,切吉乡祁加村、莫合村,沙珠玉乡珠玉村,铁盖乡铁盖村,廿地乡切扎村6个乡镇7个村实施了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全县有552户1893名农牧民群众搬离“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穷窝”,住进了干净整洁、环境优美的新房,过上了幸福的好日子。

搬进新居感党恩,小村旧貌换新颜。错落有致的搬迁新居、幸福洋溢的朴实笑脸、从无到有的扶贫产业园……无不诠释着“全面小康”的深刻内涵。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青海日报,不代表青海网的观点和立场。

(0)
韩生福韩生福
上一篇 2019-10-09 10:08
下一篇 2019-10-09 10:2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