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解放70年大事纪(1959年——1968年)

历史是一面镜子。纪念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做好现在、开辟未来。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和青海解放70周年,青海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组织编纂了《青海解放70年大事纪略》。《纪略》突出体现党的领导、革命建设改革、各民族团结奋斗三大历史主要脉络,重点反映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青海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和取得的辉煌成就,着力凸显时代特点和青海特色,是地方志工作者向两个“70周年”献上的一份“志”礼,对全省正在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和辅助作用。现摘要刊登,以飨读者。

青海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青海解放70年大事纪(1959年——1968年)
青海解放70年大事纪(1959年——1968年)

1959年

1月6日 

省人民委员会决定,农牧业区实行婚姻登记制度。

1月10日 

省委发出《继续深入整顿人民公社的指示》。4月16—23日,省委二届十一次全体会议举行,制定《人民公社中若干具体问题的规定》。经过整顿,全省基本形成了人民公社的政治、经济体制。

3月19日 

省人民委员会公布塔尔寺、瞿坛寺等30处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月27日 

省委发出《关于开展增产节约运动的指示》。30日,召开电话会议,要求各地从5月份开始,广泛开展群众性增产节约运动。

6月12日

省委召开电话会议,推广大通县开展大面积丰产运动的情况和推行奖励制的具体办法。在此后的一段时间里,西宁新生园艺场和德令哈等农场出现一大批“大面积丰产纪录”。

7月1日

《青海日报》报道:截至1959年6月,全省共有中共党员50920名,党支部3124个。

9月20日

省委决定,在建国10周年之际,特赦1100多名罪犯。24日,省人民委员会决定,国庆节前给122名右派分子摘掉帽子。

10月1日

兰青铁路通车典礼在西宁火车站举行。兰青铁路东起兰州,西至西宁。铁路的建成,结束了青海没有铁路交通的历史,加强了青海同全国各地的联系。

12月上旬

省委发出指示,要求在农牧业区掀起一个轰轰烈烈的以百万件工具改进为中心的技术革新运动。

1960年

1月1日

青海省第一条地方铁路宁大(西宁至大通)铁路建成通车,全长37公里。

1月22日

 西宁——北京航空干线通航。

3月5—6日

省委、省人民委员会在湟源县召开农村生活安排现场会,要求各地以社会主义教育为纲,以生产为中心,掀起“学湟源、赶湟源、超湟源”竞赛高潮。

3月16日

省委作出《关于大办机关农牧场的决定》,要求全省各级党政机关大办农场牧场,努力实现蔬菜、肉食两自给,逐步实现菜、肉、粮三自给。

4月12日

省委召开大办城市人民公社动员大会,号召全党动手,全民动员,迅速掀起大办城市人民公社运动的高潮。5月,大办城市人民公社的群众运动席卷全省各个城镇、工矿区。

5月29日—6月1日

中国共产党青海省第三次代表大会在西宁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谭震林出席会议并作《关于目前国内外形势与任务的报告》。高峰作《乘胜猛进,狠抓粮食、钢铁生产,为大量增产粮食,打下坚实的工业基础而斗争》的报告。会议确定,1960至1962年的工作任务是:继续大量开荒,耕地面积达到233.33万公顷,使牧业区成为主要农业基地;实现农业半机械化、机械化,粮食总产25亿公斤,人均粮食650公斤左右;建成以西宁、德令哈中型钢铁厂为骨干的钢铁生产基地和以西宁为中心的机械工业基地,实现生铁和普通钢材自给,州、市、县、公社普遍建立起自己的钢铁、燃料、建材生产基地;建成西宁到柴达木的铁路干线和四通八达的公路网;促进人民生活进一步集体化,家务劳动社会化;普及中等教育,青壮年全部脱盲,业余教育大发展。会议选举产生中共青海省第三届委员会。

6月2日

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选举高峰、袁任远、朱侠夫、陈思恭、谭生彬、薛宏福、高维嵩、孙君一、薛克明、高克亭、孟昭亮、刘泽西、冀春光、张俊贤、杨西林、宋林、余光为省委常委,高峰、袁任远、朱侠夫、陈思恭、谭生彬、薛宏福为省委书记处书记,高峰为第一书记。

8月下旬

 省委召开工作会议,号召全省要大办农业,大办粮食,保粮保钢,开展增产节约运动。会后,为纠正一平二调刮“共产风”的错误,省委发出《当前人民公社若干经济政策问题的具体规定》等。

9月23日

 西宁市开始使用自动电话。

1961年

2月5日—11日 

省委三届三次全体会议举行,纠正“大跃进”的错误,扭转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所带来的严重困难局面。会议提出,要继续大力狠抓生活安排,深入开展整风整社运动,努力完成精简15万人和调出5万人的计划。

3月4日

 国务院公布,湟中县塔尔寺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月8日 

省委发出《关于大办牧业、大养牲畜的指示》,指出牧业区必须坚决贯彻以牧为主、农牧结合、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

8月11日

省委发出《关于甄别工作和组织处理工作的指示》。1962年4月16—23日,全省甄别工作会议召开,研究进一步加强甄别工作的领导和具体措施。7月25日至8月1日,省委召开第二次甄别工作座谈会,讨论进一步加快甄别工作的进度和关于给党外民主人士甄别等问题。到1962年底,共甄别结案3.76万人,占批判、处分总人数的86.57%。

8月16日 

省委印发关于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关于改进商业工作的若干规定(试行草案) 》 的实施办法,对坚持等价交换原则、恢复商品流通渠道以及改进商业的经营管理等问题作出具体规定。

9月7日

省委发布《青海省农村人民公社粮食分配办法》,提出在粮食分配上做到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方面利益,克服平均主义,正确贯彻执行多产、多购、多留的政策,充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9月20日

省人民委员会发布《关于对多产粮食和多提供商品粮的人民公社、国营农场实行粮食加价奖励办法》。

11月6日

省人民委员会召开扩大会议,通过《青海省人民委员会关于改订牧业税征收办法的几项具体规定》《省人委关于颁发青海省市场管理办法(试行草案)的指示》等。

12月26日 

省委批复西宁市委和民和、湟中、湟源县委,同意开放西宁红水泉等寺庙,民和马营等清真寺、文家喇嘛寺,湟中前沟等4座清真寺以及湟源要求开放的清真寺、喇嘛寺。

1962年

1月10日—20日

省委全省国营农牧场工作会议确定,国营农场要在贯彻“以粮为纲”的前提下,积极开展多种经营,促进农牧业发展。

2月1日

经省委批准,西宁市对部分商品实行凭购贷券供应办法。购贷券分工业品购贷券和副食品购贷券2种。

2月23日

中共中央决定,杨植霖任西北局委员、西北局书记处书记、青海省委第一书记。

4月20日 

省委、省人民委员会发出指示,要求严格金融制度,发挥银行职能,促进国民经济计划调整和生产发展。

6月20日

省人民委员会发出调查红军流落人员情况和解决有关问题的通知,指示对因负伤、患病、被俘而流落在青海省内的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人员应给予热忱关怀和照顾。

6月23日—7月23日

省政协二届四次会议举行,选举杨植霖为青海省政协主席。

7月7日

省人民委员会召开委员会议,同意由王昭代理省长职务。

8月1日

国务院批复同意王昭代理省长职务。

10月11日—11月12日

省委三届七次全体会议举行,分析全省形势,讨论加强党的团结、民族统战工作和进一步巩固人民公社集体经济、发展农业生产问题,号召全省上下团结一致,鼓足干劲,坚决贯彻执行党的八届十中全会决定,为争取农牧业丰收和社会主义建设新胜利而奋斗。会议通过贯彻《关于进一步巩固人民公社集体经济,发展农业生产的决定》的指示等。

1963年

1月21日

省人民委员会印发《青海省农村粮食管理试行办法》。

3月8日—20日

省委三届九次全体会议举行,研究社会主义教育、增产节约、 “五反”(反对贪污盗窃、反对投机倒把、反对铺张浪费、反对分散主义、反对官僚主义)运动等问题。

5月30日

省委决定组成工作组,在湟中县平安人民公社进行社会主义教育试点。尔后,在农业区11县(市)的19个公社、174个大队进行的社会主义教育试点工作分两期相继展开,到11月底结束。

7月1日

西宁——北京快车首次运行。

8月30日

省委、省人民委员会发出《关于大力开展水利建设的指示》。要求各地认真汲取教训,正确执行因地制宜、小型为主、社办为主的工作方针。

11月21日—12月2日 

中国共产党青海省第四次代表大会在西宁举行。西北局第一书记刘澜涛参加会议并讲话。杨植霖作《在毛泽东同志的伟大旗帜下,团结一致,奋发图强,争取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胜利》的报告。会议确定,青海国民经济建设的方针是:在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的发展国民经济总方针的指导下,大力发展畜牧业,全面加强牧区建设;大力发展农业,逐步实现粮食、油料自给;并相应发展工业交通运输业和手工业,积极支援国防建设和开发地下资源。会议选举产生中共青海省第四届委员会。2日,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选举杨植霖、王昭、高克亭、刘贤权、冀春光、薛宏福、韩洪宾、王文英、杨西林、宋林、韩明为省委常委,杨植霖为省委第一书记,王昭为第二书记,高克亭、薛宏福为副书记。

12月10日—23日 

省人大三届一次会议举行,选举王昭为青海省人民政府省长。

1964年

3月3日

省人民委员会召开全省农牧业工作会议,动员向大寨学习。从此,学大寨活动全面展开。

4月16日 

省人民委员会发出《关于草原建设工作指示》,要求牧业区集中力量解决草原退化、鼠害面积扩大和水利建设上不去的问题。

4月28日

中央批示,同意青海省委、省人民委员会《关于确定林权的若干政策问题的意见》,规定,已划给社员的零星树木发给林木所有证,长期归个人所有;个人可种植集体不便经营的小片宜林地,谁种谁有等。

7月1日—30日 

省委四届二次全体会议举行,讨论反修防修和加强党的建设问题,研究“三五”建设计划,提出用十年左右时间在全省进行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8月 

全省第二次人口普查工作于月底结束。1964年7月1日零时,全省总户数630249户,总人口 2145604人。

9月17日

继批判杨献珍的“合二而一”论之后,省文联和青海日报邀集部分作者、文艺评论工作者等座谈批判影片《北国江南》。从此,全省在意识形态领域开始对一些文艺作品、艺术观点及其代表人物的政治批判。

11月2日 

省委决定,在柴达木设置生产建设兵团。

1965年

2月11日—23日 

省委四届三次全体会议举行,作出“四清”运动六年规划,提出在更加深入、广泛地开展城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基础上,大力组织工农牧业生产新高潮,继续完成国民经济调整工作,为第三个五年计划做好准备。

6月初—10月下旬

第一期城市“四清”运动在西宁地区的工交厂矿企业和财贸、农牧等单位中进行。

8月9日—13日 

省委常委扩大会部署学习毛泽东著作、备战、社教、经济、三线建设等工作。

10月27日—11月1日 

中共青海省四届代表大会二次会议举行,分析当前形势,确定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革命和建设任务。会议要求,全党动员起来,团结全省各族人民,高举总路线和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从备战、备荒、为人民出发,以阶级斗争、两条道路斗争为纲,大抓革命,大搞生产,奋发图强,乘胜前进,做好工作,准备打仗。

12月13日 

湟源县小高陵大队被树立为全省学大寨先进典型。

同年 青海齿轮厂、青海第一机床厂、青海第二机床厂、青沪劳动机床厂、青海制药厂建成投产。

1966年

3月29日—30日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在青视察。邓小平指出,青海的工作最根本的一是把农业搞上去,二是正确处理好民族问题。期间,邓小平视察二二一厂并题词。

5月16日

省委印发《关于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文化大革命的初步安排》,强调要以毛泽东思想统帅整个运动,大张旗鼓地、有步骤地进行文化大革命。

9月28日

青海省农业参观团赴大寨等全国著名农业生产先进单位参观归来,开始在农业区广泛宣传大寨等先进单位的经验。

1967年

1月

响应毛泽东主席号召,驻青部队逐步开展“三支两军”(支左、支农、支工、军管、军训)工作。

2月23日

西宁市卫戍区司令部发布通令,立即取缔“八・一八”红卫战斗队总联络站及其所属组织,通令踞守在《青海日报》社的“八・一八”造反派组织于中午12时前全部退出。但踞守人员对通令不予置理。下午2时,由于一战士枪械走火,解放军误以为造反派向军队开枪,当即进行还击,一阵混乱,死伤300余人,造成严重的流血事件(亦称“二・二三事件”),震惊全国。

3月24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中央文革小组发出《关于青海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1979年1月16日,省委、省革委会、省军区上报《关于建议撤销1967年中央关于青海问题的决定的请示报告》;22日,中共中央批示同意撤销《决定》。

6月20日

青海省革命委员会筹备小组正式成立。

8月11日—14日

青海省革命委员会(以下简称省革委会)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12日,召开省革委会成立大会,刘贤权任主任。《人民日报》发表社论《青海高原的凯歌》。至1968年4月28日,省、州(市)、县全部成立革命委员会,实现了“全省一片红”。

7月4日

省内第一个现代化采矿竖井——大通煤矿元树尔竖井建成投产。

8月17日

中共中央批准,省革委会核心组转变为中共青海省核心小组,刘贤权任组长。

12月26日—1968年1月21日

青海省农业学大寨会议召开,总结学大寨情况,对深入学大寨作出部署。

1968年

1月12日——26日

省革委会召开全省学习毛泽东著作积极分子代表大会。

4月18日

省革委会召开会议,部署反右倾机会主义、右倾分裂主义、右倾投降主义、右倾翻案风工作。此后,各单位陆续开始了反“三右一风”活动。

7月16日 

省核心小组印发《关于当前整党建党工作的情况和意见》。11月2日,印发《关于进一步搞好整党建党工作意见》。

12月20日

省革委会召开群众大会,欢送西宁地区300多名知识青年到天峻、乌兰等地插队落户。此后,全省广大知识青年纷纷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并成为制度。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青海日报,不代表青海网的观点和立场。

(20)
韩生福韩生福
上一篇 2019-09-27 15:10
下一篇 2019-09-27 15:1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