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医改走在前

西宁医改走在前
西宁医改走在前
西宁医改走在前
西宁医改走在前
西宁医改走在前
西宁医改走在前
西宁医改走在前
西宁医改走在前

医疗集团总院重症监护病房。

“以健康为目标的医疗卫生体系改革是西宁市医改的可贵之处。”有关专家这样评价。

2016年,西宁市强化顶层设计,通过管理体制改革,突破行政区域壁垒,成立了西宁市第一医疗集团,使市县乡村四级医疗机构成为一家。专家调研后认为,不管是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还是医联体改革,是否坚持了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基本方向,关键要看是否实现体制突破,完成人、财、物一体化深度整合,而西宁医改正朝着这个方向迈进。

近年来,西宁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四个意识”,不断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以“两个绝对”为标准,以“两个绝对”具体化为载体,深入实施“健康中国”和“一优两高”战略部署,牢固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理念,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到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走绿色发展之路,在深化四级紧密型一体化医联体改革的基础上,融疾病预防、妇幼保健、健康教育等公共卫生工作于医联体建设中,构建起疾病预防、医疗康复、妇幼保健、医养融合、健康管理、健康促进六位一体、优质高效的整合型健康服务共同体,建立起“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卫生健康运行新机制,推动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既让群众拥有了更多的健康获得感,也让西宁医改走在了全国医改的最前列。

  医联体

  让老百姓真正受益

家住大通县长宁镇后子河的王芳,家有一儿一女,丈夫常年在外打工。2013年1月,在西宁打工的王芳感觉腰疼,吃不下饭,以为是感冒没有重视,半个月后,全身有明显的水肿,并且越发厉害。家境困难的她依然没有去就诊,一直扛着病工作,直至2013年3月,因难受程度难以忍受,便到西宁市第一医疗集团一分院(当时为大通县人民医院)就诊,经过各项检查,王芳被确诊为慢性肾炎引起的肾衰竭等疾病,由于一分院的医疗水平有限,医生建议她到西宁去治疗。

王芳不得不唤回在外打工的丈夫,一起到集团总院就诊,通过医生指导和治疗,住院20天后病情得到了改善。但当时的王芳并不了解自己的病情,她听病友说外省治疗的效果比较好,便在9月去往了河北石家庄治疗。在石家庄治疗的一个月,她花费了7万元钱,家中实在负担不起治疗费用,她只好返回西宁。

2013年10月1日,王芳返回西宁,每周需要在总院透析2次。由于家住大通县,所以每到治疗的日子,王芳早晨10点从家中出发,晚上7点才能回到家。除去4个小时的透析治疗时间,她有5个小时都花费在了路上。除每周两次的透析治疗,王芳每一个半月需要住院一次。仅2013年,王芳的治疗费用就高达12万元。对于这个年收入只有3万的家庭来说,长期治疗的负担堪比泰山……为了撑起这个负债累累的家庭,王芳的大女儿在高一的时候不得不辍学打工。

2016年下半年,西宁市第一医疗集团成立,在集团的帮扶下,一分院建立了血透中心,总院肾内科专家张彩虹下派一分院,在一分院血透室帮扶一年。王芳在集团总院治疗时,医护人员告诉她一分院建立了血透中心,她以后可以在大通进行治疗了。不放心的她跑到了一分院去“踩了踩点”,“刚开始非常不放心,怕一分院的设备和药品不好,但是自己专门来看了一圈后就放心了。”王芳说,自那以后,她便开始在一分院治疗了。

现在的王芳气色好、精神好、心态也好。除治疗的日子,王芳每天早晨八点就去锻炼,平时在做家务活、做农活,尽量让自己多运动多活动。好心态加上勤锻炼,治疗效果更好了。

西宁市第一医疗集团董事、一分院院长刁占元说:“以前县城的患者做血透必须要到西宁,现在患者在家门口就能做血透了。”他说,血液透析是一种周期形式的治疗,一年下来,包括路费、住宿费等费用,每一位患者平均能节省2万元至3万元费用。一分院血透室建成后,共有3个医生和8个护士,科室拥有11台透析机,至今已为51名大通县患者进行血透治疗。从2018年3月开始,一分院血透室开设了夜班,方便了更多患者。

  三家分院

  上转病人越来越少

得益于四级紧密型一体化医联体由上向下“输血”和下级自身“造血”相结合的传帮带机制,将总院的管理理念、管理标准、医疗技术下沉移植,规范了各级医疗机构工作流程和服务标准。记者在一分院副院长蔡桂兰的脸上看到的满是振奋的表情:“现在我们上转的病人越来越少了。比如耳鼻喉科,以前连扁桃体切除术都做不了,现在能够完成很多手术。”

蔡桂兰拿出手机,展示了前不久医院内部会议上演示的PPT。这份名为“2019年上半年医疗质量会议”的PPT显示:2018年上半年上转524人次,2019年上半年上转300人次;2018年上半年下转1201人次,2019年上半年下转1846人次。蔡桂兰表示,疑难重症患者往上转诊、轻症患者向下分流的医疗秩序正逐渐形成。

“现在我们有了自家人的感觉。”蔡桂兰介绍,在总院的扶持帮助下,一分院不仅发展得快,而且距离向每一位患者提供集团内同质化医疗服务的目标越来越近。

“要实现医疗同质,就是要‘对标’,也就是能力弱的向能力强的学习,分院向总院取经。比如,以前出现患者术后切口感染,主治医生可能会选择私下处理而不上报。”第一分院一位外科医生说,“现在一分院全面学习总院的质控体系并强化落实,术后切口感染不仅要及时上报,还要完成细菌培养和后续的分析工作,从而持续提升医疗质量。”

数据显示,一分院医务人员的工作量也在逐渐增大:2019年上半年一分院医技科室的工作量总计为996858人次,同比增加了334804人次。“这提示检查检验项目逐步增加,也提示县级医院在发展。”蔡桂兰说。

与此同时,作为医疗集团二分院、三分院的原大通县中医院和大通县第二人民医院,也通过改革实现了能力提升。

  医保基金

  转变成为健保基金

2018年,西宁市医联体医保打包付费正式实施,对大通县城乡居民参保人员住院费用和门诊费、门诊慢性病费用实行总额打包付费,普通门诊费用按照实际签约人数按人头付费,计入打包付费总额中,通过“总额管理、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的激励机制,形成健康管理的动力。这是西宁市医改从医疗联合体向健康共同体转型的成功探索。

医疗集团根据各乡镇的发病率、前20种疾病谱变化、健康管理工作情况和群众健康改善状况,奖励性地分配结余的医保基金,充分调动了集团各医疗机构健康管理的动力,引导大通县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和集团内各医疗机构更加注重健康管理,真正让基层百姓的健康有人管、有人操心、少得病、得病早发现、早治疗、规范治疗,医保基金转变成为健保基金。

医保打包付费经过一年多的运行,形成了一整套医保打包付费的管理制度,有效实现了“要我控费”到“我要控费”的转变,进一步调动了健康管理的积极性,医院自我控费的意识增强,医保基金使用效率明显提高,与西宁市相同区域比较,医保基金结余率大通县10.27%、湟中县4.74%、湟源县-3.41%,集团结余基金增加了1倍,打包付费效果初步显现,促进了医保和医疗的协同可持续发展,实现了“以治疗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转变。

  村民习惯

  改变不舒服就找大夫

前不久,总院内分泌科医生单永仪一直密切关注来自大通县的糖尿病患者马启兰,眼看各项检查指标趋于正常,他建议,马启兰两天后回到一分院做康复治疗。

马启兰患糖尿病已经有五年时间,以前只要没有强烈的不适症状,她是不会轻易去医院的。“去医院麻烦,病拖着拖着也就过去了。”马启兰的这个想法代表了过去很多基层患者“小病能拖就拖,大病才去医院”的心态。

“必须尽力从源头预防疾病。如果以前治病就像是在河里捞人,那现在的健康服务就是在河边修护栏,让更少的人‘落水’。”西宁市第一医疗集团理事长王东超说,启动“健康服务共同体”,集中大部分人力物力搞疾病预防,能让大部分患者在初期就得到治疗,从而减少痛苦以及治疗代价。

医疗集团实行医保打包付费后,紧紧围绕“健康”这个主题,对市县乡村四级医疗机构的健康管理职能进行重新定位,总院成立了健康管理部,与市公共卫生服务机构专业人员组成集团健康管理专家团队,开展辖区内居民健康基线调查,掌握区域内人群健康状况、健康危险因素,筛选对居民健康影响大的病种,明确需要优先干预的问题和方法,并对集团健康管理工作进行培训、督导和评估。

三家分院分别成立健康管理科,将大通县疾控中心、健康教育所、妇幼中心的业务职能融入,重点指导帮助乡镇卫生院和307个“家庭医生服务团队”的健康管理工作。村卫生室工作重点向健康管理转移,在做好履约服务的同时,对村的卫生状况进行干预。

自此,村医马文虎成了马启兰家的常客,这次马启兰得以入院治疗就是因为他在给马启兰做慢性病定期回访时发现了异常。作为“健康服务共同体”中的首要一环,他和其他517名村医担负着进村入户看病开药,同时宣传卫生健康知识的任务。“现在,‘不舒服就找大夫’已经成了很多村民的习惯,我们宣传的健康知识,已经慢慢地改变了群众小病拖成大病的错误意识。”马文虎说。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西宁晚报,不代表青海网的观点和立场。

(0)
韩生福韩生福
上一篇 2019-09-25 10:25
下一篇 2019-09-25 11:05

相关推荐